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鐵肩擔道義 真情鑄文章--獻給大震中的新聞工作者

時間:2008-06-23 09:1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社旗飄揚在新華社抗震救災報道前方指揮部(劉靜平 攝)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李斌、隋笑飛、廖翊)那一刻,地動山搖。

  那一刻,無數支隊伍從四面八方向災區集結。其中,有一支以筆、錄影機和照相機為“武器”的特殊隊伍——新聞記者。

  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全面報道,深入報道——那一刻,無數新聞人奮勇爭先,衝鋒在前,在這場特殊的戰鬥中,及時、準確地向全世界傳遞災區的聲音,展現了一幅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感人畫卷,唱響了舉國上下團結一致、不畏艱險、頑強鬥爭、敢於勝利的主旋律,在這場特殊的戰鬥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我們要大聲説:新聞人,不辱使命!新聞人,好樣的!

  快快快,新聞記者像解放軍戰士一樣衝鋒在前。他們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捨生忘死,奮勇當先,戰鬥在最艱苦、最困難的新聞第一現場,發回了大量的報道

  5月12日下午2時28分,大地震發生。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17分鐘後,新華社發出第一條有關地震的英文快訊。兩分鐘後,簡明消息發出:“據中國國家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第一張有關地震的照片、第一張受災現場的照片……在新華社新聞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個個“第一”在不斷誕生。

  距離新華社幾公里外的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內,一片忙碌景象。很快,工作人員經多方求證,確定了震級、震中等關鍵資訊。15時,一條關於汶川地震的口播新聞傳遍全國各地。15時零5分,央視第一次電話連線重慶臺記者,報道重慶遭遇震災情況;22時,央視抗震救災特別報道開始在綜合頻道與新聞頻道同步並機直播……

  從5月12日至6月20日,人民日報共有近70位記者奔赴災區一線,發回大量新聞稿件、圖片、言論,對抗震救災進行全方位報道。特別是5月16日開始在第5至8版推出《抗震救災特刊》,開創了人民日報歷史上為突發公共事件創辦特刊的先河。

  12日15時零4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發出第一條地震快訊……

  從報紙到電視臺,從全國性媒體到地方性媒體,大地震發生,全國新聞媒體總動員,一場罕見的新聞戰鬥打響了!

  新聞媒體以最快速度滾動播出,人們在震撼、驚慟、焦灼中滾動收聽、收看。快訊、目擊、連線,號外、特刊、特別報道,緊急情況下可以調動的一切傳播手段,媒體大都突破常規做到了。

  第一時間到達,最快速度接近現場,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履行記者的天職與使命——

  向災區突進,正在南京的新華社軍分社記者徐壯志全力以赴向重災區趕,5月14日上午10時30分,他從汶川縣城發回了文字和圖片報道,這是地震發生後新聞單位關於汶川縣城最早的報道……

  向災區突進,在珠峰呆了一個月之後剛回到拉薩的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靈,在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一反應是:我得去現場!經批准,5月13日,這位兩歲兒子的媽媽擠上了震後拉薩飛往成都的第一班飛機……

  向災區突進,地震發生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一時間趕往災區,隨行的記者也在第一時間發出了總理抵達災區的文字、廣播快訊和電視畫面……

  向災區突進,成都電視臺記者楊濤在父母及眾多親屬情況不明的情形下,以最快速度奔赴綿竹災區,到達綿竹後,才得知自己的哥哥、姨媽一家六口全部遇難。他強忍內心的悲痛繼續完成了採訪,並進行了現場出鏡報道……

  向災區突進,在地震發生後,成都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頻率的孫靜不顧余震危險,堅持進入還在搖晃的直播間主持節目,並在電波中告訴聽眾她目前所處位置和最新事態發展情況……

  向災區突進,許多媒體的記者,文字也好、攝影也好,紛紛背起行囊出發,一個共同的目標——地震災區……

  向災區突進,從北京到上海,從電視臺到報社,許多新聞單位的新聞記者紛紛請纓,要求到前線去,到最危險的地方去……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新聞工作者以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的態度和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以及時、高效、透明的報道在第一時間築起了搶救生命的特殊防線。

  在過去的日日夜夜裏,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廣大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哪有險情,哪就有他們的身影,涌現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山崩地裂,始見記者氣概。

  大災面前,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從災區往外逃,這時,新聞記者和解放軍、武警戰士一樣往裏面衝……從各路進入地震災區的新聞記者,冒著不斷發生的余震,趟水路、過斷橋、踏泥濘、攀山崖,奔走在廢墟之上,輾轉于震區各地,在最短的時間裏,把震情、災情迅速傳遞出來。災難的觸目驚心和一次次零距離地直面死亡的殘酷,讓他們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在這場特殊的戰鬥中,奮戰在抗震救災報道第一線的新華社記者,表現出了極強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他們無畏無懼、不怕犧牲,哪有災情,哪有險情,哪就有新華社記者的身影。

  2008年5月14日,新華社女記者崔靜(右一)、儲國強(左二)在青川縣震區的帳篷裏發稿。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地震發生後,汶川與外界失去聯繫。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組成了一支特殊的記者“敢死隊”徒步進入汶川。“敢死隊”的三名記者,踩著半尺深的稀泥,在泥石流滑下的山石中像壁虎似地爬行前進,幾次險些掉下山崖,他們用4個小時的時間走完了5公里的山路,曆盡艱辛,終於不辱使命。新華社國內部記者朱玉,在聽説汶川地震的消息後,就把家裏平時準備的野外裝備全部收拾好了,放在汽車的後備箱裏,隨時待命。她説:“如果這一次我不去災區,我會一輩子處在職業的痛苦之中。”在接到任務的當天下午,她飛往災區。她沒有辜負領導的囑託和同志們的期望。短短幾天,采寫了《獻給北川的橘子》《一個災區農村中學校長的避險意識》等多篇筆觸細膩、感人肺腑的作品。

  人民日報國內政治部記者江山5月14日隨同成都軍區某部徒步急行軍,取道都江堰進入此次震中汶川映秀鎮,成為人民日報第一位進入震中區的記者,並於當晚發出第一篇震中報道。

  女記者張泉靈是中央電視臺戰鬥在抗震救災一線記者的典型代表。在地震發生的頭幾日,余震最強烈的時候,張泉靈到一個個重災區進行採訪,把鏡頭焦點對準最令人關注和揪心的道路恢復和生命救助,用自己的聲音和畫面,向世界傳遞這場巨大的不幸以及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的無比堅強,“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我的祖國”。“有觀眾説我在鏡頭裏總是那麼冷靜。其實我也哭過。在鏡頭面前我努力保持著堅強和理性。不哭,在心裏,我始終這樣提醒自己,災區不需要眼淚,災區需要我們的堅強去支撐,需要我們的關愛去撫慰,需要我們去盡記者的天職。”

  張泉靈説。

  無論是人民日報、新華社還是中央電視臺,都只是眾多新聞單位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徐壯志還是張泉靈,也都只是眾多新聞記者的一個縮影。在一次次的余震中穿梭——他們在採訪中所經歷的危險與艱難,常人難以想像:沒有道路,他們只能步行幾小時甚至十幾小時奔赴災難現場。沒有時間睡覺,他們就在疲累之極的時候打個盹;沒有地方睡覺,他們就以地當床,以天作幕,枕著山體滑坡的響聲入睡……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王亮乘坐衝鋒舟趕往汶川,行至紫坪鋪水庫狗腳灣峽谷時,突然遭遇山體滑坡,從數百米高山崖上滾落的巨石砸到江面上,激起沖天水柱,衝鋒舟發動機突然熄火,並被水流衝向岸邊,他們改用手划槳緊急自救,後被其他衝鋒舟救出,倖免于難……

  救人絕不放棄,拍攝也絕不放棄。5月15日下午起,《工人日報》攝影部主任于文國雖然腦袋已經感到眩暈,當夜睡覺又極少,但他仍然在16日7時堅持來到映秀灣發電廠宿舍樓搶救兩名倖存者王倩和周蓉的現場,目睹了漫長的救人全過程……16日22時23分,他向報社發回了震後映秀鎮的新聞照片,題為《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絕不放棄》……

  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哪有險情,哪就有記者的身影;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大地震中,新聞記者在謳歌和描述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而在他們中間,這樣的事跡同樣也是説不完,道不盡……

  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新聞工作者通過新聞報道與全國人民共同抗擊這一災難,為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了精神動力、輿論支援和思想保障

  廢墟中伸出的小手中仍然將筆緊攥在手;廢墟前,一位母親悲痛欲絕地呼喊著……對這樣一些照片,許多人過目難忘。

  一張張震撼人心的照片,一段段令人動容的視頻,一篇篇催人淚下的文章……在這場罕見的大地震中,新聞記者們飽含著對人民的感情,推出了許多感動中國、感動世界的新聞作品……

  全面的報道,深入的報道,真實的報道,打動了許多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産生了讓許多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從長城內外到世界五大洲,海內外華人華僑捐款捐物,紛紛行動起來……

  全面的報道,深入的報道,真實的報道,為中國新聞界贏得了上上下下的讚譽:

  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考察工作時對新聞單位給予充分肯定——不畏艱險,深入災區,采寫了許多好報道,為開展抗震救災鬥爭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援。

  新聞專家如是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建明説,這次救災報道,充分體現出我國記者對記者使命感的深刻理解。在災情和搶險報道中,記者活躍在第一現場,親歷余震的威脅,無數震撼性的場面歷歷在目。在災區第一線的中央和地方記者,真實介紹了災情和無數感人細節,塑造了他們的職業使命感。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尹韻公認為,這次汶川大地震報道,給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受眾最深刻、最漂亮的印象,就是我們的資訊公開達到了最大化、最優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史上,重大突發災害性報道達到這樣的資訊公開程度,是史無前例的。

  同樣,在這場特殊的戰役中,中國媒體贏得了國外同行的敬意——

  《澳大利亞人報》説,“記者從四面八方趕到四川”“迅速、準確的官方消息通過新華社源源不斷地發佈出來,這表明中國的媒體完全具備職業的工作能力。”

  BBC(英國廣播公司)5月15日《四川大地震考驗中國媒體》稱:中央電視臺等主要新聞網路都在第一時間推出四川地震報道專題,24小時滾動報道。報道速度如此之快引起海外媒體注目。

  臺灣中央社認為,“四川發生罕見的大地震,中國大陸媒體深入災區全天候報道相關新聞,不僅發揮媒體的功能,更提供政府第一手的救災資訊,表現可圈可點。”“媒體和記者充分扮演守望社會的功能,第一時間報道災區相關的消息,立即凝聚了中國大陸數以億計民眾的心。”

  …… ……

  媒體不僅在報道——5月18日晚,中央電視臺承辦的“《愛的奉獻》——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將全社會的募捐活動推向了一個高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宣傳文化系統最大的一次募捐活動,結束時現場共募集各類款項超過15億元,創下一次性募捐活動的最高紀錄。

  新興媒體在向社會發出募捐呼籲的同時,也向災區獻上一份自己的愛心。截至5月20日上午10時,北京網路媒體成員單位(網站)捐款5367.6萬元,網站員工捐款811.7萬元,通過線上募捐網友、企業捐款高達6.6億元。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閔大洪説,媒體不僅具有巨大的傳播和宣傳作用,還具有強大的動員和組織作用。

  從98抗洪到2008的大地震,一次次突發事件,一次次應急事件,廣大新聞工作者經受了考驗,用事實雄辯地證明:這是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硬,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隊伍。我們堅信,今後無論遇到怎樣的風雨,經歷大地震洗禮的中國新聞界,一定將以自己的行動,再次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

  中國新聞界,好樣的!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