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借力人民幣升值加速並購 中國資本“全球抄底”? 

時間:2008-02-19 08:32  來源:國際金融報

  近年,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國門,在國際並購的競技場上嶄露頭角。就像20世紀80年代日元升值催生了海外並購熱潮一樣,隨著人民幣匯率的迭創新高,中國“輸出資本”的時代正在迎面走來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持續升值,對於推動我國企業參與國際並購功不可沒。升值使得企業以更少的人民幣購買海外資産,降低了企業的收購成本

  從今年2月剛剛宣佈的中國鋁業宣佈買入力拓英國上市公司12%的股份,到江西銅業公司與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收購加拿大北秘魯銅業公司100%股權;從國開行入股英國巴克萊銀行,到中國投資公司以30億美元入股美國黑石集團的“大手筆”;從中國移動收購巴基斯坦運營商,到華為聯手私人股權投資基金貝恩收購美國公司3Com。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國門,在國際並購的競技場上嶄露頭角。就像20世紀80年代日元升值催生了海外並購熱潮一樣,隨著人民幣匯率的迭創新高,中國“輸出資本”的時代正在迎面走來。

  不過,專家提醒,在中國資金蜂擁而出的時刻,中國企業還需要保持冷靜。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技術、品牌、産品品質、價格變化以及政治阻力等多重變數。上世紀,當日本企業狂熱地購買美國資産時,誰會料到其實是從美國人手中接下了博傻遊戲的“最後一棒”?

  海外並購潮涌現

  中國企業的觸角伸往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也伸向了南非、巴基斯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行業遍佈了金融、電信、航空、電力和有色金屬等多個行業。

  “並購是企業進入國外市場最快、最有效的辦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採用這種方式,其中,成熟的大中型企業偏多,以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居多,也有一些有實力和雄心的民營企業走出了這一步。”英國費蘭砥投資有限公司(Ferranti Capital Limited) 項目經理馬媛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根據商務部發佈的《2006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在200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中,通過收購、兼併實現的直接投資約佔四成。中國企業走出去也得到了政策的支援。實施“走出去”戰略被寫入了“十一五”規劃。

  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表示,企業海外並購首先能夠有助於我國以比較低的成本獲取國外的先進技術,大大縮短研發的時間和費用,從而增強上市公司盈利水準和盈利能力。其次,通過海外收購實現走出去的戰略,使得我國企業可以拓展國際業務,增強國際競爭力,促使國內企業做大做強,同時在估值偏高時期購買海外估值偏低的資産,得到中國經濟所需要的戰略資源,推動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借力”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持續升值,對於推動我國企業參與國際並購功不可沒。升值使得企業以更少的人民幣購買海外資産,降低了企業的收購成本。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升值2%起,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已經接近12%。目前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仍在繼續。2月1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大幅走高,突破7.17關口,以1美元兌人民幣7.1667元再度創下匯改以來新高。

  “人民幣升值是企業走出去的因素之一。對於不同的企業,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動力不同。”馬媛媛説。

  貨幣升值與海外並購的淵源已久。上世紀80年代日元的大幅升值,也伴隨著海外並購的如火如荼。自1985年9月“廣場協議”簽訂之後,日元匯率的升值速度讓人瞠目結舌。1985年9月,1美元可兌換250日元。在“廣場協議”簽訂後不到3年內,日元相對於美元的升值幅度達到100%。

  日元的升值讓日本人嘗到了甜頭,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海外。財大氣粗的日本人揮金如土,大肆購買美國企業和不動産,被視為美國象徵的洛克菲勒中心也一度被日本納入囊中,以至於美國人驚呼日本人在“購買美國”。據統計,從1985年至1990年,日本企業海外並購超過500億日元以上的並購案就有20宗,其中收購美國公司17宗,收購英國公司3宗。

  與日元升值不同的是,自2005年7月以來的人民幣升值卻體現出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人民幣升值在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過程中充其量只是發揮著催化劑的作用,真正主導中國企業信心滿滿地跨出國門的因素還是對利潤、市場、技術的訴求。

  事實上,在人民幣升值之前的2003年至2005年間,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就在逐年增加。2003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開支達28億美元,2004年接近70億美元,2005年更達到140億美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國聯想與IBM之間上演的一齣“蛇吞象”。

  必由之路

  “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市場是大勢所趨。如同發達國家的企業積極進入中國及其他市場一樣,在地域上擴大市場份額,尋求更高的利潤以及新的利潤增長點,是任何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的必由之路。” 馬媛媛説。

  “由於生産成本不斷提高、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匯率持續升值,以及出口退稅率不斷下調等因素,傳統出口型企業利潤率不斷下降。這類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不滿足於簡單的加工製造帶來的利潤,而希望向價值鏈上游轉移。包括到海外直接設立辦事機構,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直接與終端客戶建立銷售關係;直接到海外收購當地進口商、分銷商,直接控制海外銷售渠道;在海外收購知名品牌,通過品牌效應提高利潤等。”

  隨著經濟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很多公司都已經初具規模,並且資金實力雄厚。馬丁可利投資管理公司(蘇格蘭)基金經理莊明曾向記者這麼評價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出口的産品附加值越來越高。以前中國出口低附加值的産品,現在中國生産高附加值的高端産品,中國的出口産品結構已經發生變化。整個經濟的工業化不斷提高,公司毛利也不斷提高。”

  標準普爾對中國最大200家企業2005年底情況的調查顯示,約有41%的企業沉澱了鉅額現金流,這些急於尋找出路的資金將掀起並購高潮。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馮赫對記者表示,當前中國企業的多宗跨國並購,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的海外並購狂潮相比,雖在貿易狀況和貨幣升值等宏觀經濟背景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仍然存在差別,企業所面臨的世界經濟格局也迥然不同,競爭態勢也更加嚴酷。

  他認為,中國企業要避免盲目效倣某些做法,要從以往的案例和經驗中摸索出並購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將其與自身的並購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財力和人力成本,避免走彎路。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