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多名中國人進入國際組織高層 世界需要“中國聲音”

時間:2008-01-22 09:07  來源:--新華網

  

  張月姣(資料圖片)

  繼來自中國的張月姣女士最終出任WTO(世界貿易組織)大法官,不到兩個月後,又一名中國人或將接受世界銀行任命,成為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如

果這項任命最終獲得世銀理事會的認可,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所的林毅夫將是第一位擔任此職的中國人。“中國在人力資源上提供支援對於國際組織的發展有重大意義”,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外交事務研究院副院長、國際組織專家蘇長和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認為,“這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很多國際問題離開了中國的參與都很難妥善解決。以後還將有更多的中國人進入國際組織的管理層”。

  多名中國人在世界組織中任高官

  《華爾街日報》20日報道稱,世界銀行總裁左裏克經過慎重考慮,決定任命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所主任林毅夫為世銀的首席經濟學家。該媒體預計,世銀理事會將在本月底通過該項任命。世銀的首席經濟學家在擬定研究計劃及發展方向上扮演相當重要的決策角色,過去一直由美國或歐洲的人士擔任此職,如果世界銀行理事會最終通過此項任命,林毅夫將是第一位擔任此職的“外國人”。

  而僅僅兩個月前,來自大陸的律師張月姣接受了世界貿易組織解決會員國之間爭端的常設最高仲裁機構——世貿爭端解決委員會的任命,成為中國首位WTO大法官。

  其實此前,也已有多名中國人在世界組織中擔任高官。2005年,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競選獲勝,就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執行局主席;2006年11月9日,在瑞士的日內瓦,得到中國政府高調支援的陳馮富珍當選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開華人主政國際組織先河”,成為中國2006年多邊外交勝利的一面旗幟。在陳馮當選第二天,即2006年11月10日,國際電聯(ITU)選舉中國籍的趙厚麟為副秘書長。

   競爭異常激烈 雜音時有發生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自1972年恢復聯合國席位到2005年的33年間,中國除因政治因素非競選就任過聯合國副秘書長等職位外(目前已有7位中國人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2007年2月9日,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沙祖康大使接受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任命,擔任聯合國負責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從未參與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高層職位競選。但從2005年10月開始,中國人逐漸走上了世界組織高官的角逐場,僅僅兩年時間,就收穫了聯合國專門機構的多個高層職位。

  世界組織高官的競爭是異常激烈的。以現任世衛總幹事的陳馮富珍為例,在競選時就有來自日本、芬蘭、土耳其、墨西哥、厄瓜多等國家的多名代表爭奪此職位,但擁有13億人口的祖國做後盾,再加上個人資歷優勢及努力,陳馮富珍最終成為獲選。

  而中國首位WTO大法官張月姣的上任之路更為“坎坷”,由於臺灣代表以“對於這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上訴機構法官人選,臺灣方面擔心以後處理涉臺的案件時,沒辦法保持公平性”為由阻撓任命,使議程均遭擱置,造成WTO有史以來首次上訴機構法官任命案未通過。由於引起包括美國、歐盟、中國大陸、日本、加拿大、巴西等30個會員國的不滿,臺灣的阻撓最終沒有影響中國首位WTO大法官的上任之路。

   世界需要“中國聲音”國際組織需要中國分享經驗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高,中國的聲音在很多國際問題上已經不可或缺,一些地區性國際間問題離開了中國的參與已經很難妥善解決”,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外交事務研究院副院長蘇長和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國際組織已迫切的需要中國在人力資源上提供支援,讓更多的中國人在國際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

  通過長期對國際組織的研究,蘇長和認為,“國際組織在選拔官員時,不僅要考察候選人在專業領域的造詣,同時是否能用全球的視野看問題,是否能更公立的站在世界的角度對待全球多樣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蘇長和説,“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幾位中國出身的國際組織高官都有國際教育背景,熟悉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能更好的向世界表達中國的聲音”。

  蘇長和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到,各國都清楚,出任世界組織高級職務,除了提升對國際制度的參與這種實質意義之外,更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因此“國際組織高職的爭奪是異常激烈的”,“這對於擴大該國的影響力以及增加該國的話語權都非常有意義,甚至可以説是一場‘政治上的較量’”。蘇長和認為,“多位中國人榮任世界組織高官僅僅是個開始,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今後必將有更多的中國人走向世界”,“我們逐漸會以平常心來看待這一問題,因為中國的地位已不容忽視,需要在國際組織中貢獻力量、分享經驗”。 (環球時報記者 張翀)

分享到: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