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央行報告:適時適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升

時間:2007-11-19 15:20  來源:《瞭望》

  人民幣應不應該實行國際化,最根本的考慮就是,是否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有利。

    “人民幣在部分領域已有了一些國際化的趨勢,人民幣國際化已進入起步階段。”這是《瞭望》新聞週刊從央行“人民幣國際化研究”課題組一份報告中得知的判斷。該報告認為,“目前我們應主動抓住
機遇,適時適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升,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和國際化應是發展的大方向。”

    11月14日,《瞭望》新聞週刊就此採訪了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曹紅輝博士。這位多次參與社科院和相關部門“人民幣國際化”專題研究的學者表示,“目前,中國部分周邊地區居民已把人民幣作為交易媒介和國際清算手段而大量使用。其基礎在於中國經濟強勁穩定的增長,以及由經濟實力帶來的人民幣的穩定和堅挺。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大量流通,完全是市場需要和選擇的結果,也是投給中國發展前景最真實的‘信任票’。”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對此問題作過深入研究的中國銀行研究員王元龍向本刊記者指出,儘管目前人民幣境外的流通並不等於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了,“但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世界貨幣。”

    王元龍指出,中國目前鉅額的外匯儲備已經給國內的貨幣政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解決儲備增長與國內貨幣政策之衝突,中國正在進一步推動貨幣可兌換改革,目前已經從經常項目轉向了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改革。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將放鬆對資本流出的限制。

    同時,“走出去”正在成為中國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戰略部署。這一全球戰略安排,將大大增加境外對人民幣的資本需求,也是人民幣獲得更多國際金融市場份額的契機。所謂“中國是貿易大國、貨幣小國”的印象也將逐漸被改變,全球貨幣體系的格局將隨人民幣的崛起而改變。

    “小美元”之稱

    就人民幣境外流通的現狀,曹紅輝做了多年的翔實調研,甚至深入香港、深圳的“錢莊”和“找換店”,以及黑龍江黑河口岸實地調查了人民幣的境外流通情況。他發現,“過去人民幣僅在邊境地區流通,目前已經在部分發達國家的部分地區流通和兌換。可以説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人民幣流通擴大的過程。經濟發展的速度越快,流通的範圍就越廣、數量就越大。”

    他介紹説,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已經成了僅次於美元、歐元、日元的又一個“硬通貨”。在西南邊境地區,人民幣有“小美元”之稱,被當作硬通貨使用,流通範圍較廣,寮國東北三省人民幣完全可以替代本幣在境內流通,最遠深入到寮國首都萬象一帶。而在中緬邊貿及旅遊活動中,緬甸禪邦重鎮小動拉,每年流出、流入的人民幣多達10多億元。

    人民幣在越南流通範圍也非常廣,已經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國家銀行已經開展了人民幣存儲業務。在西北地區人民幣主要是在中亞五國、俄羅斯地區和巴基斯坦流通。目前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哈薩克,大約有十多億元人民幣。在中亞其他國家流通的人民幣總共也有十多億元。

    在東北地區,人民幣主要是跨境流通到俄羅斯和朝鮮以及蒙古國。特別是蒙古國,已經把人民幣作為主要外國貨幣。蒙古國的各個銀行都開展了人民幣儲蓄業務。在與蒙古國的邊境貿易中,人民幣現金交易量佔雙邊全部交易量的l/3強。

    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香港地區。人民幣在香港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自由兌換。與在周邊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人民幣在香港被用來作為投資的一種儲備貨幣。另外,在我國澳門地區人民幣也在廣泛使用。

    進入本世紀以來,人民幣有向世界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流通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人民幣在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始使用。隨著中國遊客的不斷增多,在歐洲一些國家和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機場以及飯店也開展了人民幣兌換業務。如紐約的機場、唐人街以及部分華人比較集中的地區。在日本華人比較集中的地區也已經開始收人民幣。

    市場選擇了人民幣

    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流通是中國經濟成長到新階段的表現。同時説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經開始。但採訪中,曹紅輝一直強調,“人民幣國際化趨勢首先應該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而不是政府力量推動的結果。”

    具體來説,一國貨幣走向國際化首先是由該國的經濟基本面決定的:較大的經濟規模和持續的增長趨勢是建立交易者對該種貨幣的信心的經濟基礎;經濟開放度較高、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國家能夠獲得交易者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國際交易者對該種貨幣的信心和需求,決定了該種貨幣必然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促使該貨幣最終成為國際貨幣。

    按照這些條件分析目前正在出現的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曹紅輝認為,“將由市場選擇人民幣。”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為維護人民幣不貶值的國際信譽,人民銀行收窄了人民幣的波動幅度,與美元形成了較為穩固的關係,使得人民幣迅速得到周邊地區的認同,形成區域內的“良幣”形象。同時,經濟高速穩定增長支撐下的人民幣強勢表現,增強了人民幣在區域內的信譽,也贏得了區域內市場的信賴和需要。

    曹紅輝分析説,從中國來看,中國大國經濟特點的形成和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增強了國際經濟交易參與者和普通公眾對人民幣的信心,從而增加了對人民幣的需求。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可持續的,普遍接受性也會大大提高,人民幣將必然會成為國際通貨。

    從亞洲來看,隨著中國的崛起,在一個市場中,一種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將大大減少貿易和資本流動中的交易成本,為該地區創造更多的貿易機會,提高交易的規模、效率和國家福利。中國與亞洲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將擴大亞洲市場的規模,並産生對共同價值標準的需求。人民幣地位的提升將是一個必然結果,亞洲出現人民幣替代其他貨幣的現象也將成為可能。

    “國際化”利弊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尤其依賴於資金財富。因此,一旦實現了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以減少我國因使用外幣引起的財富流失,而且將為我國利用資金開闢一條新的渠道。但王元龍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這就要求仔細分析其中的利弊。

    中國社科院重點課題“國際化戰略中的人民幣區域化”報告指出其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增強我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美元、歐元、日元等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國際貨幣,是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實力強大和國際信用地位較高的充分體現。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後,中國就擁有了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發言權也將隨之增加。同時,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可以改變目前我們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減少國際貨幣體制對我國的不利影響。

    減少匯價風險,促進我國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外貿企業持有大量外幣債權和債務。由於貨幣敞口風險較大,匯價波動會對企業經營産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後,對外貿易和投資可以使用本國貨幣計價和結算,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將隨之減小,這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

    進一步促進我國邊境貿易的發展。邊境貿易和旅遊等實體經濟發生的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雙邊交往中結算手段的不足,推動和擴大了雙邊經貿往來,加快了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另外,不少周邊國家是自然資源豐富、市場供應短缺的國家,與我國情況形成鮮明對照。人民幣流出境外,這對於緩解我國自然資源短缺、市場供應過剩有利。

    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後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鑄幣稅是指發行者憑藉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在本國發行紙幣,取之於本國用之於本國。而發行世界貨幣則相當於從別國徵收鑄幣稅,這種收益基本是無成本的。

    目前我國擁有數額較大的外匯儲備,實際是相當於對外國政府的鉅額無償貸款,同時還要承擔通貨膨脹稅。人民幣國際化後,我國不僅可以減少因使用外匯引起的財富流失,還可以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為我國利用資金開闢一條新的渠道。

    報告也同時指出了其産生的三方面的負面影響:

    對我國經濟金融穩定産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使我國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我國經濟金融産生一定影響。特別是貨幣國際化後如果本幣的實際匯率與名義匯率出現偏離,或是即期匯率、利率與預期匯率、利率出現偏離,都將給國際投資者以套利的機會,刺激短期投機性資本的流動,並可能出現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産生的“群羊效應”,對我國經濟金融穩定産生一定影響。

    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人民幣國際化後,國際金融市場上將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幣,其在國際間的流動可能會削弱中央銀行對國內人民幣的控制能力,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效果。比如,當國內為控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而提高利率時,國際上流通的人民幣則會擇機而入,增加人民幣的供應量,從而削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應。

    加大人民幣現金管理和監測的難度。人民幣國際化後,由於對境外人民幣現金需求和流通的監測難度較大,將會加大中央銀行對人民幣現金管理的難度。同時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可能會加大一些非法活動如走私、賭博、販毒的出現。伴隨這些非法活動出現的不正常的人民幣現金跨境流動,一方面會影響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反假幣、反洗錢工作的困難。

    “儘管一國貨幣國際化會給該國帶來種種消極影響,但長遠看,國際化帶來的利益整體上遠遠大於成本。”曹紅輝解釋説,“美元、歐元等貨幣的國際化現實告訴我們,擁有了國際貨幣發行權,就意味著制定或修改國際事務處理規則方面的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

    冷靜對待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仍然存在眾多障礙。”王元龍告訴本刊記者,目前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民幣國際流通量增長不足;國內金融市場深度、廣度和國際標準化程度不足;國際化過程中人民幣對外價值可能發生巨大變動,妨礙經濟政策自主性。

    其中,人民幣國際流通量不足將成為最大問題。因為在金本位的黃金時代,英國雖然存在龐大經常項目順差,卻通過資本輸出向世界各地輸出了大量英鎊;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後,美國通過經常項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動性。儘管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貿易順差最大國之一,但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仍然較小。

    而且,縱觀全球主要國家的貨幣國際化的實踐,一國貨幣國際化進程要求該貨幣發行國應具備以下條件:佔有全球經濟較大份額的經濟實力,政治上高度穩定,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中國的發展狀況來看,王元龍認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尚存在諸多不足。

    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加強。與貨幣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實力還有一定的差距。同時,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因此,現階段大規模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基礎並不穩固。

    現有經濟體制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初見成效,但仍存在難以支撐人民幣迅速實施國際化進程的諸多問題。如利率市場化問題、人民幣匯率機制完善問題、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問題等。

    以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為例。中國之所以採用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漸進模式,主要目的在於盡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創造實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前提條件。這些前提條件,簡言之就是,穩定的宏觀經濟、健全的微觀機制、健康的金融體系、有效的金融監管、有利的國際環境。

    顯而易見,目前我國尚未完全具備上述條件。我國宏觀經濟存在著眾多的矛盾,還很不穩定,微觀機制有待健全,金融體系較為脆弱,金融監管也比較薄弱,國際環境較為嚴峻。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前提條件的成熟,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在這種情況下,“漸進模式”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特別要注意到,人民幣的國際化可能會引起‘中國威脅論’的復活。”王元龍指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西方國家對待人民幣的矛盾心態將會更加強烈地表現出來。一方面,他們希望通過人民幣的升值來“解決”全球貿易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可能促使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也是他們所不希望看到的。

    目前,國家間經濟競爭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貨幣競爭。如果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性增強,不僅將現實地改變儲備貨幣的分配格局及其相關的鑄幣稅利益,而且也會對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格局産生深遠的影響。

    面對這些,我國應該清醒頭腦,注意防範少數別有用心的國際利益集團歪曲事實,蠱惑煽動,阻撓和破壞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的上升。

    戰略和政策取向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取向,採訪中,曹紅輝和王元龍都建議,要通過在周邊地區穩步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逐步有序適時適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王元龍具體告訴本刊記者,首先,在地域擴張上分“三步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即堅持人民幣周邊化、人民幣區域化進而發展到人民幣國際化。同時,在貨幣職能上分“三步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即堅持人民幣結算貨幣、人民幣投資貨幣和人民幣儲備貨幣的三步走戰略。在這個過程中,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積極穩妥開展離岸金融業務,逐步實施匯率的目標區管理。

    從歷史來看,哪個國家的貨幣在國際貿易、資本流動中成為計值貨幣,哪個國家在國際經濟交易中就會取得主動權。以資本輸出為例,全球的三次資本流動中心中,英國和美國作為資本輸出國時,都是以本幣作為計值貨幣的,而在20世紀70年代後日本作為資本輸出中心,卻是以美元計值的。結果,日本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在應對外匯市場的匯率風險時就顯得很被動。當日元大幅升值後,這些企業和金融機構遭受了鉅額的損失。這被許多人認為是造成日本長達十多年經濟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經濟大國而言,如果本幣不能順應本國貿易增長的趨勢,成為開放的國際金融市場與貿易的計價貨幣,那麼該國貨幣也就不可能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之一。這就意味著,本國貨幣沒有取得與經濟總量、貿易總量相對稱的應有的國際貨幣地位。為了應對匯率波動的宏觀金融風險,政府必須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

    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和歐元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計價貨幣,因而美元和歐元成為全球的主要儲備貨幣,與此相對應,美國和歐盟的外匯儲備量很少。截至2007年6月底,美國的外匯儲備價值僅為415億美元,歐洲央行外匯儲備價值僅為414億歐元。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採取相應的戰略逐步讓人民幣融入到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去,促進多極儲備貨幣體系的建設,應當是我們長遠追求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採取中國一貫的漸進性策略,通過人民幣的區域化不斷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同時,應當發展以人民幣計值的、開放的國際資産市場,為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幣金融資産選擇。只有經過這樣一個階段,人民幣才能真正取得儲備貨幣的地位。

    回顧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可以發現,人民幣直到最近才開始走強。在今後發展過程中,人民幣由強轉弱的可能性也存在,近期美元貶值也可能是暫時的。所以,任何時期都不應該忘記貨幣替代問題,市場是很實際的,不管美元、歐元還是人民幣,只要能保值、收益高,就會選擇誰。中國還需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能解決貨幣替代問題,才能在將來逐步實現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這個偉大的理想和抱負。(記者王健君)

 

分享到: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