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青藏鐵路通車一週年:“天路”助推青藏經濟起飛

時間:2007-07-30 08:33  來源:
 青海篇

  7月10日,西寧火車站第三候車室,客運員王永生貼上自創的“passenger man”標簽,熱情地為一名德國遊客講解健康登記卡如何填寫。據火車站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個專門為進藏外籍遊客和藏族同胞服務的候車室,正是為應對日益增加的進藏遊客設立的。

  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6月底,青藏鐵路開通一年來,青海省接待國內外遊客及旅遊收入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和30%。初步預計,今年青海省擬接待境外旅遊團隊2841個,計59886人;國內團隊12000多個,計240000人。人流的增加,同時也把大量資金帶到了高原。今年,青海省已簽約旅遊招商項目10個,簽約總金額達到20.82億元人民幣。

  在旅遊熱的推動下,青海的文化産業也閃亮登場:熱貢的藏族唐卡、泥塑,土族的盤繡,撒拉族的刺繡,這些原本“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傳統民族工藝,隨著鐵路的開通走出高原、走向全國。對此,青海省民委副主任司法臣表示:“這一年來,不僅沒有看到藏族文化受到破壞,反而看到藏族的生産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發展。”

  與此同時,記者還觀察到,青藏鐵路開通的一年,也是青海部分城市開始轉型的一年。在距省會西寧800多公里的格爾木,作為承擔85%的進藏物資和95%的出藏物資運輸的重要樞紐,因為青藏鐵路的全線開通,已開始從過去的單一交通樞紐向“兩個樞紐和三個中心”轉型,全力打造西部現代交通樞紐和資訊通信樞紐,以及現代物流中心、資源加工轉換中心和高原特色旅遊中心。格爾木市委書記杜捷説,青藏鐵路給格爾木帶來的機遇大於挑戰。

  “2006年7月1日新修的西寧至格爾木復線,為我們的百萬噸鉀肥項目增加至少一倍以上的運力。”在格爾木市東邊,世界上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旁,中國鹽湖集團的有關人士滿懷豪情地告訴記者。

  “青藏鐵路全線開通對青海來説,最大的意義在於改變了青海邊遠的地緣狀態,使之逐步融入到西部、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中。”正如青海省副省長吉狄馬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言,青海的明天令人期待。

  西藏篇

  青藏鐵路通車一年來,西藏與祖國東部、中部的經濟文化交流明顯擴大。西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孫勇説:“青藏鐵路從根本上提升了西藏的自我發展能力,不僅為西藏帶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而且促進了西藏與世界接軌,並逐漸形成新的價值觀、消費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正是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西藏自然資源的巨大優勢經青藏鐵路得以凸顯,原有的輸入型經濟模式得以明顯改善。

  西藏的資源優勢長期以來無法發揮,其制約瓶頸在於資金和運輸。青藏鐵路通車使得這兩大瓶頸正在成為歷史。一年來,由於西藏貨運成本降低,吸引了大量資金的投入,鐵路沿線地區更是依靠交通優勢,獲得發展動力。

  1986年,中國工程院的藏族院士多吉在當雄地區發現了冰川礦泉水資源,20年來,因為其交通不便,開發不易,只能作為“資源”在高原上流淌;而現在,這些水資源正成為為人所知的“商品”,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鐵路的開通。目前,這一以水源地所處海拔高度命名的“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已經是西藏當地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2007年7月,青藏鐵路上的第一批集裝箱開始啟運的時候,人們注意到,所運的全部貨物正是當雄生産的“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這些水已經通過“天路”流淌出高原,走進了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的市場。

  記者在5100的水廠觀察到,水廠在其水源地周邊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實行了全封閉保護,現代化的生産車間裏實現了無菌化管理。水源引出後馬上原地灌裝,一方面避免了開山引流對環境的人為破壞,一方面也杜絕了引水過程中水源二次污染的可能。對於資源開發可能引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質疑,水廠的有關負責人表示,“只要有良好的應對機制,經濟發展並不總是要付出環境的代價。”

  西藏最近一年來的變化已經在向世人説明,青藏鐵路作為西藏經濟的“助推器”,其作用已經開始凸顯。鐵路的開通不僅沒有造成生態環境的問題,而且拉動了西藏的綠色經濟,促進了西藏經濟的産業結構日趨合理,提高了經濟發展的品質。

  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鄧小剛對記者説:“青藏鐵路的開通把西藏帶入了‘鐵路經濟’時代,為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積極的、深刻的、歷史性的變化。從鐵路運作的這一年來看,效果比我們原先預期的還要好。”(本報記者 鄭娜 楊凱)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07-07-30 第04版 )

分享到: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