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民進黨政權的“刨根”戰術:好一個荒唐的美夢

時間:2007-02-13 08:38  來源:

    近一個時期以來,民進黨在“去中國化”方面動作頻頻,引起人們對此行徑背後動機的思考與警惕——

     民進黨上臺以後,在推行“臺獨”路線的過程中,一直借用或者説延續日本殖民者的“皇民化”政策,大搞“去中國化”。這一政策,目前似已發展至一個新階段。

     “去中國化”的新階段

     近一個時期來,民進黨在“去中國化”方面採取了一些密集的措施和做法,修改臺北故宮組織條例、修改高中歷史教科書、公營企業改名等等,民進黨當局這些“刨根”做法,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政治動機。筆者認為主要有三:一為“選舉”。年底的“立委”選舉和明年3月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都快要到了,“本土牌”和“兩岸牌”仍被認為是有效的選舉手段,不能不打;二為“護扁”。“公務機要費”案和其他弊案,深深地困擾著陳水扁和民進黨,不能不借機轉移焦點;三為“憲改”。陳水扁不止一次揚言,要在今年出臺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臺灣新憲法”,當此最後時刻,即使不能“成功”也要為之“成仁”。一句話,必須在扁政權任期結束前,高舉“臺獨”大旗,重申“臺獨”決心,力爭民進黨政權的香火再延續下去。

     然而,停留在一般性的打“悲情牌”、“本土牌”、“兩岸牌”等,已經不靈了。必須把所有這些做法深入化、具體化、行動化,這就出現了前述幾個“去中國化”的舉措和做法。

     好一個荒唐的美夢

     其實,民進黨所謂“刨根”戰術,由來已久,只不過是迫於形勢,在做法上“於今亦烈”罷了!

     從2005年春開始,兩岸關係出現了新的轉機。在海峽兩岸中國人的迫切期待下,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産黨走向了“國共和解”,並相繼實現了“胡連會”、“胡宋會”和“胡鬱會”。此後兩年,國共兩黨又在大陸舉辦兩次論壇,為兩岸經濟關係提供了許多“利多”建議和措施。民進黨對此是看在眼裏,醋在心裏,更恨在心裏。明明民進黨是“執政黨”,而大陸為什麼偏偏與藍營政黨握手言歡呢?其實民進黨心裏明白,問題是要不要“一中”,搞“臺獨”還是反“臺獨”。民進黨呢,不反躬自問,而是變本加厲,進一步採取了“刨根”戰術。一個時期來,“中”字號、“陸”字號、“國父”、“黃花崗烈士”、“武昌起義”,等等,統統連刪帶改,必欲去之而後快。

     民進黨否定孫中山,實際上是想挖掉藍營、尤其是國民黨的“祖宗牌位”,是“刨根”的一個重要做法,因為它們的“根”都是中國。就在島內來説,孤立、搞臭這個“欺負臺灣人”的“中國黨”,即國民黨和其他藍營政黨,可以樹立“唯民進黨獨尊”的新威權政治,不僅可確保民進黨今明兩年選舉的勝利,而且可永保“臺灣綠色執政”。就兩岸關係來説,不是“割喉要割到斷”,而是“割臍帶要割到斷”,真正確立“兩岸一邊一國,相互不隸屬”。

     好一個美麗而荒唐的藍圖!

     他們一心挖國民黨和整個藍營的“中國根”,而民進黨和整個綠營的根在哪?是美國?日本?東南亞?都不是,同樣是在中國。民進黨內一些高層人士如陳水扁、呂秀蓮、遊錫堃等等,以及其他自稱本土並説“閩南話”的人,哪一個不是根在中國大陸?

  一意孤行必自食惡果

     島內一些人説,民進黨執政以後,有一個致命性的錯誤,這就是否定了“九二共識”,即“一中”共識。設若當年承認了“九二共識”,承認“一中”,那末,民進黨在臺灣將是一個無人能與之競爭的政黨。因為它是“本土性”政黨,與中國大陸沒有歷史恩怨,完全可以不背歷史包袱進行良性互動,共同為開創兩岸關係的美好未來而攜手奮鬥。如此,民進黨也必將會為自己的歷史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

     然而,現實卻不是這樣的。民進黨內有一些人,一心想把臺灣從祖國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外國干涉勢力想利用這些人在臺灣建立一個為己所用的政黨和政權,採用“以華制華”或“以臺制中”的老戰略,對兩岸實行“分而制之”,以牽制中國大陸的發展,防止中國的統一和強大。從這個意義上説,1986年成立的民進黨,以及它在2000年3月奪取臺灣政權後的所作所為,不過是適應了外國干涉勢力的政策需要。

     民進黨目前所操弄的“刨根”戰術,是“保權、護扁、護黨”總體戰略中的一個部分,是做了全面部署的。目前民進黨的“刨根”之舉,説到底還是為了“去中國化”,是要擺脫中國這個“根”,割斷兩岸關係的“臍帶”。民進黨主席遊錫堃最近説:為“建構臺灣主體價值,‘去中國化’是必要的,是潮流與趨勢”。遊錫堃之流一個時期來為什麼竟如此倡狂?是為保主子而向“深綠”靠攏?還是為爭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大位而爭取外國主子青睞?但是,不管他們在臺灣島內如何呼風喚雨,要想割斷兩岸“臍帶”,刨掉中國這個“根”,那是絕不可能的。

     在民進黨的煽動下,這股“去中國化”的逆流正在全島蔓延,波及了許多行業。寧要“臺獨”草,不要“清廉”苗;高舉意識形態的旗,罔顧人民生活的苦。為了“正名”、“去中國化”而不惜投入鉅資,僅“中華郵政”改為“臺灣郵政”,就要耗資10億元新台幣,“華航”、“中航”、“中油”改名耗資也要數十億元新台幣。這樣的政權能夠“永續”嗎?

     陳水扁及其民進黨政權,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危機,因而最近作了許多緊急部署,包括軍隊、“國安會”、“國安局”等,都做了人事調整,以求萬無一失。然而這一切只能是權宜之計,並非治本之策。不從“臺獨”的死衚同中鑽出來,不把“去中國化”改為“去臺獨化”,是不可能有出路的,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危機和困局。(作者李家泉係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理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