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英國給“脫歐”談判設底線(國際視點)

2017年08月17日 08:46:25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英國政府8月15日和16日公佈了兩份“脫歐”立場文件,隨後還將公佈一系列的“脫歐”立場文件,以在“脫歐”具體問題上亮明立場。分析認為,英國公佈“脫歐”立場文件,意在回應歐盟對其“立場模糊”的指責,同時為了顯示政府內部在“脫歐”事宜上的團結,安撫國內日益不滿的經貿界人士。

  希望“脫歐”後與歐盟成立“臨時關稅同盟”

  8月15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休假回國後工作的第二天,即指示相關部門公佈了名為“新關稅計劃”的系列“脫歐”立場文件中的第一份文件,顯示她對“脫歐”這一複雜問題的重視,也説明英國的急迫心情。16日,特雷莎梅又下令公佈了第二份有關英國“脫歐”後與愛爾蘭邊界安排的立場文件。

  英國媒體報道説,政府制定的與歐盟的“新關稅計劃”,也稱為“英國與歐盟新的關稅關係意向”,主要內容是希望英國脫離歐盟關稅同盟後能有一個零關稅過渡期。因此,擬成立“臨時關稅同盟”,避免“脫歐”給英國經濟造成重大打擊,避免“脫歐”給英國經濟帶來“斷崖式”下跌。根據“新關稅計劃”的設計,英國與歐盟之間應建立“高度精簡和無障礙的關稅安排機制”,在具體操作層面,可保留一部分現行關稅體制,並出臺新的補充措施,以有效規避貿易壁壘,並盡可能簡化企業通關手續。

  同時,“新關稅計劃”還規定,英國希望通過消除商品在邊境滯留的風險,從而盡可能實現雙方商品自由貿易。雙方應採取相向而行的互惠關稅政策,在進口貨物的標準上,英國希望能夠參照歐盟目前對最終目的地為歐盟其他國家實施的標準。重要的是,英國希望在設立“臨時關稅同盟”期間,自己有權與非歐盟國家商簽自由貿易協議。

  在16日公佈的第二份“脫歐”立場文件,即有關英國北愛爾蘭地區與愛爾蘭的邊界安排文件中,英國政府表示,“脫歐”後將採取措施,確保這一邊界“無縫對接”,維持現狀,建議不在陸上及海上邊界設海關等實體設施,在人員自由通行方面“一切照舊”。

  顯示政府在“脫歐”問題上的團結一致

  英國政府兩天內公佈兩份有關“脫歐”的立場文件,對外意在回應歐盟的不滿和質疑,對內旨在顯示政府在“脫歐”問題上的團結一致,並安撫企業、投資者對前途感到渺茫的失落感。

  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脫歐”談判,迄今已進行了兩輪,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歐盟官員日前強調,雙方談判進展很不順利,主要是因為英國在許多問題上都“缺乏明確的立場”。同時,歐盟要求英國在“分手費”、保障生活在英國的歐盟成員國居民權利以及北愛爾蘭與愛爾蘭邊界等問題上亮明立場。

  原定的第三輪談判擬於8月底進行,英國此時公佈有關“脫歐”的系列立場文件,顯然是對歐盟的不滿和質疑做出回應,亮明自己底牌,顯示已經做好了新的談判準備,以爭取主動。英國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斯發佈聲明説:“英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就我們未來的關係達成協定至關重要並對雙方都有利。我們發佈的建立與歐盟之間新關稅計劃,是為了避免英國和歐盟雙方商業機構和個人因為‘脫歐’而走向崩潰邊緣。”戴維斯相信英國與歐盟能夠達成一個對英國和歐盟企業都好的結果。英國媒體認為,設立英歐“臨時關稅同盟”可確保英國“脫歐”後的關稅主權變更“順利有序”,對自身有利。

  在“脫歐”問題上,英國政府內部存在分歧。有評論説,此次公佈相關立場文件後,英國政府官員在“脫歐”問題上的立場得到了統一。由於此前政府在不少問題上態度“混沌”,英國許多企業、民眾、投資者對前途充滿迷惑和顧慮,擔心自身利益會受到“脫歐”的衝擊和影響。對此,政府有針對性地出臺系列立場性文件,可以安撫民心,穩定社會。

  同時享受“留下”和“離開”的好處恐難如願

  歐盟方面表示,會對英國政府的“新關稅計劃”立場文件認真研讀。然而,私下裏,歐盟官員的口吻充滿了揶揄和諷刺。歐盟議會“脫歐”首席代表維霍夫斯達在推特上撰文稱:“英國所謂無國界隨意出入關稅同盟,簡直是一個幻想。”愛爾蘭歐盟事務專員霍根強調指出,英國臨時關稅同盟計劃能取得成功“絕非易事”,因為這一建議需要得到歐盟所有27個成員國的同意才能獲得通過。

  16日出版的英國《衛報》報道説,歐盟方面已經對英國的立場文件“大潑冷水”,認為這“根本不切實際”。報道指出,歐盟發言人表示,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已經多次強調説,英國期望在退出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聯盟之後仍能與歐盟維持“無摩擦貿易”關係是不可能的。

  有分析人士稱,英國擬與歐盟設立“臨時關稅同盟”,同時又有權與非歐盟國家商簽貿易協議,實際是想要“魚和熊掌兼得”,即一方面繼續享受留在歐盟的傳統優惠,又享受脫離歐盟的新好處,恐難如願以償。此外,針對歐盟的關切,尤其是“分手費”、居民權益等,英國眼下只回應了北愛爾蘭和愛爾蘭邊界問題,頗有“避重就輕”之嫌,顯然並不能令歐盟滿意。

  (本報倫敦8月16日電)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