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白人種族暴力令美國蒙羞!弗吉尼亞州衝突已致3死35傷

2017年08月14日 08:44:1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美國當地時間12日,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爆發極右團體與反極右團體示威衝突事件,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蓄意衝撞人群,造成1人死亡,19人受傷,其中5人傷勢嚴重。數小時後,當地一架警方用於維持秩序的直升機意外墜毀,機上兩名警察遇難。加上該市其他地區發生的暴力衝突,當天共有3人死亡、35人受傷。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3日播出的視頻顯示,12日下午,一輛灰色轎車突然加速衝進反對右翼團體的遊行隊伍中,隨後又倒車再度撞人。撞擊造成一名32歲的女子當場死亡,19人受傷。《紐約時報》援引目擊者的話稱,這場悲劇是司機“蓄意所為”。

  肇事司機詹姆斯亞歷克斯菲爾茲稍晚時候被逮捕。他來自與弗吉尼亞相鄰的俄亥俄州,今年20歲。媒體發現,菲爾茲在事發幾個小時前曾手持白人至上組織“美國急先鋒”的旗幟並身穿該組織服裝出現在事發地附近。在菲爾茲的臉書主頁上,充斥納粹相關圖案。警方指控菲爾茲涉嫌二級謀殺。警方當天還以秘密攜帶槍支、擾亂社會治安、實施人身攻擊等罪名逮捕另外3人。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司法部也宣佈介入調查。

  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後發表講話,譴責在夏洛茨維爾市“多方過分的仇恨、偏執和暴力事件”。他説:“這類暴力在美國毫無容身之地,我們應團結一致。”

  夏洛茨維爾市長麥克辛格在推特上表示,他對死亡感到“心碎”,並呼籲仍在抗議活動現場的所有人回家。弗吉尼亞州州長麥考利夫在記者會上説:“我對所有今天來夏洛茨維爾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和納粹主義分子就一句話——離開。弗吉尼亞不歡迎你們,你們讓人羞恥。”

  加利福尼亞州多地12日傍晚舉行集會,人們手舉“不要3K黨,不要法西斯主義美國”等標語,譴責這起暴力事件。

  夏洛茨維爾是一座人口僅有4萬的小城,開國元勳托馬斯傑斐遜在此創建美國第一所公立大學弗吉尼亞大學。該市附近還有不少地方曾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戰場,這個城市是美國的文化和歷史縮影。如今夏洛茨維爾是一座大學城,居民以自由派居多。今年4月,該市決定拆除一座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將領羅伯特李將軍的雕塑,引發右翼團體不滿,相關團體5月以來已經組織數次抗議活動。這裡因此成為全美極右翼示威活動的風暴眼。

  從11日晚開始,上千名白人至上主義者在夏洛茨維爾聚集,並在弗吉尼亞大學校園舉行火炬遊行。他們聲稱白人正在喪失在美國的主體地位,呼籲白人聯合起來對抗少數族裔。與此同時,反對極右團體集會的人士也舉行抗議集會,並在12日早間與極右團體發生衝突。視頻顯示,雙方都有人頭戴頭盔、手持盾牌,互相推搡並互噴辣椒水。

  12日當天,夏洛茨維爾市政府宣佈極右團體集會非法,並出動約1000名警察驅逐抗議人群,其間警察同示威者展開對峙。弗吉尼亞州州長麥考利夫宣佈夏洛茨維爾進入緊急狀態,並部署國民警衛隊。隨後,便發生了菲爾茲駕車衝撞人群的惡性事件。

  2015年,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市發生白人至上主義者迪倫魯夫教堂內槍殺9名黑人事件。此後,美國南部多個州興起移除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代表南部的“邦聯旗”及其他邦聯標識物的運動。今年以來,美國右翼白人團體集會越來越公開化,媒體普遍認為這是美國保守勢力抬頭的表現。與此同時,這些集會往往伴隨著大批反對者,引發群體對峙事件。

  路透社稱,當夏洛茨維爾暴力衝突的新聞首次曝光時,特朗普沒有在第一時間表態,直到12日下午,即極右團體集會遭驅離、弗州宣佈緊急狀態後,特朗普才通過推特第一次談及此事。隨著汽車衝撞人群的畫面在美國各大電視臺滾動播放,特朗普先是被批評太晚談論暴力事件,隨後又被批評談及事件時不明確譴責施暴者,有包庇和袒護白人至上主義者之嫌。

  共和黨參議員奧林哈奇表示,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罪惡。民主黨眾議員亞當希夫在推特上説:“總統應該對白人至上主義的回潮表示反對。不存在‘多方’,只有對與錯。”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會(NAACP)、國會黑人議員團(CBC)都對特朗普的表態表示強烈不滿。但一些極右翼群體認為特朗普的表態很公平。美聯社稱,新納粹網站“Daily Stormer”稱讚特朗普的評論“很棒”。對於各界的質疑,白宮發言人13日表示,“總統在昨天的聲明中非常強烈地表示,他譴責一切形式的暴力、偏執和仇恨。當然,包括白人至上主義者,三K黨,新納粹和所有極端組織”。

  以色列《國土報》稱,弗吉尼亞州夜晚高舉火炬遊行的人讓人想起納粹德國的反猶分子。卡達半島電視臺評論稱,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和新納粹如今摘下了面具,不再害怕拋頭露面,因為他們的行動沒有後果。人們很容易譴責新納粹,但對白人至上主義者的界定卻很模糊。這些人還可以借更模棱兩可的“極右翼”的名義活動,不會因為被視為種族主義者而感到恥辱,並認為他們就是美國主流政治景觀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