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居瑞典的華人莎倫·葛(音譯),分享了自己在青藏高原上的一次見聞:在青海和西藏之間的鐵路上,盡管海拔已高至4000米,荒無人煙且天氣極端,沿途依然有士兵站崗執勤。
第五是人民熱情高,無論是來中國旅遊、學習、工作、生活,都能找到歸屬感。
生活在貴陽的外國網友法爾讚·薩法維寫道:“在貴陽,我充分體驗了美好、善意和當地居民樂于助人的熱情。中國就是一個讓你永遠不會感覺孤單無助的國家。”
現居泰國清邁的英國人史蒂芬·懷特黑德認為,中國比泰國更加安全,這歸功于中國人更友善、禮貌以及人們不攜帶武器、警方安保得當。
社會治理很中國
中國為何安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國際警務執法學院副院長劉宏斌教授認為,首先在于中華文化和中國社會的包容性,外國人來到中國,不會面臨跨文化的敵意。
劉宏斌說,雖然西方對于人權保護有嚴格的規定,但是文化上的對立仍然很普遍。外國人到了其他的文化環境,往往會面臨主流文化的歧視,但在中國就不存在這一問題。
“從歷史上看,中華文化的形成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果,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中國人熱情、友善,外國人來到中國,一般不會存在安全上的焦慮。”
從文化的角度出發,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社會文化崇尚穩定,摒棄暴力。曾在中國工作過10年的加拿大人雷·科莫說,在中國,暴力不被政府和社會等任何一方接受,朋友間相互影響的“同儕壓力”對遏制犯罪非常有利,因此中國的再犯罪率很低。
對于外國網友反映集中的控槍等因素,劉宏斌指出,中國的確不存在西方面臨的槍支、毒品泛濫等問題。他特別提到,“黃賭毒”是誘發各種社會治安問題的隱患。一直以來,中國對于“黃賭毒”的治理比較徹底,再加上對治安的嚴格管控,使涉槍等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減少,社會秩序持續改善。
數據也支持這一論點。2016年,中國全國的命案只有萬余起,命案率僅十萬分之零點六左右,許多地市沒有發生一起重特大案事件,全國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40%以上。而在美國,僅2016年,各州槍擊案就造成15039人死亡、30589人受傷,其中數百名傷亡者都是不足12歲的兒童。
社會治安的狀況與社會治理水平密切相關。劉宏斌說,中國長期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如實施社區警務戰略,平安社區、鄉村建設等,織牢了社會治安防控網,不存在比較嚴重的社會治安“亂點”。
“中國政權穩定、社會局勢沒有動蕩,也為社會治安創造了基礎。”劉宏斌說,社會治安也是社會政治的表現。中國嚴格推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各地黨政一把手要負責社會治安,出了問題一票否決。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社會治理的持續性和為民性都是優勢所在。
劉宏斌認為,在中國,每次重大的警務戰略行動,解決的都是群眾關注的社會治安問題。中國大力推行公安執法規范化建設,警民關係更加融洽;一批高科技成果運用到警務工作中,“天網工程”在各地普及,既震懾了犯罪分子,也提高了百姓的安全感;警務工作更加貼近公眾需求,警察對案件處理更規范,群眾對公安機關的滿意度也在提高。
“從小處說,違法犯罪的原因就是小事沒人管。”劉宏斌說。群眾的事兒有人管,社會治安就好辦,這些“一枝一葉”的關情之舉,讓暴力行為得到了有效控制。
警務執法國際化
“真是沒有想到能在羅馬看到中國警察在這里巡邏。出遊之前,我聽說羅馬的治安可能有一點不安全,有團員因此取消了行程。但是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覺還安全。特別是看到我們自己的民警在這里巡邏特別高興。”看到中國警察出現在羅馬街頭,在意大利旅行的遊客激動地說。
今年6月,中國公安部派出8名民警赴意大利,在羅馬、米蘭、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等4個中國遊客較多的城市與意大利警方開展聯巡,這已是中國警察第二次赴意參與聯巡。與此同時,今年“五一”前後,4名意大利警員也與中國民警一道,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旅遊景區進行聯合巡邏。
越來越多地開展跨國警務合作,更重視海外公民安全利益的保護,讓中國人的安全感蔓延到了全球。
劉宏斌說,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各國人員、企業交流日益密切,警務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也越來越大,對于警務工作者的跨國交流能力、執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中國實施了一係列警務合作舉措,如獵狐行動、合作打擊跨國電信詐騙、簽訂警務合作條約、外派警務聯絡官等,推動警務執法合作走向國際化。
當然,面對外國人對中國治安的稱讚,欣喜之後同樣應當冷靜思考。在世界進入風險社會、國內各類矛盾復雜程度加深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是一項大課題。
從社會角度而言,劉宏斌認為,目前由社會矛盾激化引發的治安案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社會管理能力和科學化程度不強,與社會的需要還有不小差距。因此,政府要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在公民道德修養方面,中國公民的道德修養與社會發展不同步的問題比較突出,公民社會教育比較薄弱,亟待豐富教育內容和手段,幫助群眾遵紀守法、居安思危。
而從公安工作方面來說,劉宏斌表示,公安機關要根據社會發展,提高執法能力和素養,對社會治安加強預測預警預防,依法嚴懲犯罪,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公安工作的需求。記者 劉 i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