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中國農業成果給世界以信心

2017年07月19日 13:35: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中國用7%的可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其中穀物自給自足率達到95%,十分了不起!”近日,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朱廷舉的發言引起與會者共鳴。該論壇由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中國深圳市大生農業集團合辦。各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中美兩國農業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企業界代表等150余人匯聚一堂,探討國際農業合作,為促進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未來約90億人需吃飯

  “目前,全球有近8億人生活在饑餓中,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佔大多數。到2050年,將有20億人口加入這一行列。”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表示,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不容忽視。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顯示,到2050年,世界將需要增加60%的糧食來供應90億人口。除此之外,全球氣候變化、農藥過度使用、耕地數量減少等也為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帶來巨大壓力。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美國康奈爾大學可持續農業發展教授麗貝卡尼爾森表示,近年來全球在農業發展、減少饑餓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但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例如,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等造成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水體富營養化、土地遭受污染等都使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2015年9月,聯合國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第2項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國家也不能掉隊。”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主席弗雷德里克沙瓦表示,“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在提高單位土地産出方面成績顯著。就每公頃土地的産量來看,非洲能達到每公頃8噸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中國能達到15噸至16噸。這為非洲及世界農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分享才能“吃飽”“吃好”

  “農業是發展和深化中美兩國關係的重要領域。中美兩國農業合作起步最早、最有成效,也是最有潛力的合作領域之一。”中國駐美大使館農業參贊韋正林這樣説道。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卡爾普雷也指出,在農業技術研發上,中美兩國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例如,美國的雜交玉米技術領先全球,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也在造福世界。

  “中國的玉米種植與生産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基於氮肥高效品種和緩控釋肥料,我們創新了‘氮肥後移’管理技術,在中國吉林省玉米種植中成功應用並獲得高産。此外,另一個有效做法是利用寬窄行密植技術,優化作物群體結構,提高群體生産力。”中國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吳興宏介紹説。

  美國孟山都公司全球生物技術法規事務總監安吉拉卡樂表示,“多年來,我們致力於通過技術創新改善種子品質,提高農作物産量和品質,為更多農民創造經濟效益。未來我們將加強技術研發,關注環境變化,深化溝通合作,為世界提供更多農業可持續發展産品和技術。”

  “通過此次論壇,我們希望與各國、各界人士一道,構建一個制度化、常態性的研討交流機制和國際化平臺,提供中國農業創新變革的更多精彩實踐和案例,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解決方案。”中國深圳市大生農業集團董事長蘭華升表示。

  “一帶一路”帶來機遇

  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一帶一路”倡議受到了中外專家的廣泛關注。何志平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國際社會在農業、科技、經濟和全球治理等領域的進一步合作。未來通過推廣農業技術和成功經驗,“一帶一路”相關各方將提高農業生産率,確保糧食安全,並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貝弗莉西爾弗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在農業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將有助於各國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提高農作物産量,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希望“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引領新一輪變革,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國際智庫席勒學會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則認為,在全球面臨經濟復蘇緩慢、糧食危機、難民問題等一系列挑戰下,“一帶一路”倡議正在為世界發展帶來新機遇、新動力、新希望。“讓我們一起加入中國夢,振興美國夢,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為全人類實現夢想而努力。”她説。(趙鵬飛)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