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揭“炸彈之母”特殊毀傷機理:被打擊者窒息而亡

2017年04月17日 07:00:03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原標題:揭秘“炸彈之母”的特殊毀傷機理

  誕生十餘年後,美軍首次請出了地球上威力最大的炸彈之一——“炸彈之母”,而對象僅僅是躲在地道裏的恐怖分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當地時間4月13日,美軍在阿富汗投下一枚GBU-43/B炸彈,即著名的“炸彈之母”。

  對此,國防科技大學軍事專家石海明副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因‘薩德’系統部署和美韓一系列聯合軍演的刺激,半島局勢驟然緊張,加上美國剛剛對敘利亞政府軍進行過空襲,美國在此時亮出僅次於核武器的‘大殺器’有明顯的‘秀肌肉’意圖。特朗普也對媒體公開聲稱,希望朝鮮能夠察覺相關資訊”。

  記者了解到,所謂“炸彈之母”是由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研製的“大型燃料空氣炸彈”。這款炸彈主要採用GPS制導,重9525千克,有8164千克的裝藥。

  2003年3月11日,伊拉克戰爭即將開始,美國進行了一次不尋常的新型武器試驗:與以往武器試驗遮遮掩掩的情況相反,美國軍方和國內各大媒體幾乎都報道了這次試驗,並公佈了武器試驗的駭人景象。這就是“炸彈之母”。通過公佈其殺傷效果,對伊軍、甚至對基地組織都産生了極大的軍事威懾作用。

  燃料空氣炸彈在使用時,將裝有揮發性液體的燃料彈丸發射或投擲到目標上空,在預定的時間內引爆容器、釋放燃料,與空氣混合形成一定濃度的氣溶膠雲霧。然後再將氣溶膠雲霧引爆,産生2500℃左右的高溫火球,並隨之産生區域爆轟衝擊波。瞬間的高溫高壓會迅速將周圍的氧氣消耗掉,産生大量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導致爆炸現場的氧氣含量僅為正常含量的1/3,而一氧化碳濃度卻大大超過允許值,使範圍內人員吸入劇毒空氣而嚴重缺氧。遭受打擊的人員往往窒息身亡,掙扎的慘狀令人目不忍睹,給其他士兵帶來空前恐懼。也因此,燃料空氣炸彈一度被媒體稱為是世界上最令人恐怖的武器之一。

  “美國國防部建議將此類炸彈用於反人員用途,曾在2003年作為‘震懾與恐嚇’戰略的一部分,被用來配合對伊拉克的入侵。”石海明介紹。

  此次爆炸後,美國軍方透露,該炸彈由美軍MC-130戰機攜帶並投擲,以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于阿富汗東部的一處地下通道及該組織在阿富汗楠格哈爾省的武裝分子。

  有媒體對此提出疑問,稱美國軍隊曾針對同樣的目標投下過成千上萬枚炸彈,不知道為什麼這一次需要用到如此大型的炸彈。目前空襲的效果尚不清楚,因為“炸彈之母”顯然並不是為穿透洞穴、堡壘這樣的堅硬目標而設計的。

  石海明卻認為,由於“炸彈之母”的特殊毀傷機理,其一般用於打擊隱藏在城市、密林、洞穴等複雜地形內的人員。“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掩體的限制,直接對內部的人員進行殺傷,從而起到其他類型炸彈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因此,也有專家表示,“大型燃料空氣炸彈”在作戰使用上不像核武器那樣受到限制,將成為未來戰爭中一種有效的威懾手段和實用的打擊力量。

  “消滅IS極端組織是各國長期以來的目標。然而,想要剷除IS,並非使用什麼先進炸彈就可以達到目的,消滅部分極端組織成員也僅是治標而非治本之策。”石海明特別指出,“不難推測,美國此次使用炸彈之母,除了在象徵性打擊恐怖主義的同時‘秀肌肉’,以警告朝鮮,也有用實戰檢驗武器效能的考慮,以獲得更多的武器生産訂單。”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