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在布魯塞爾感受“兩個世界”

2017年03月07日 08:17:02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在布魯塞爾感受“兩個世界”

  【環球時報記者 范淩志】布魯塞爾大廣場上,一名綠衣紅褲的街頭藝人吹出彩色泡泡,隨風飄向精美的哥特式建築,圍觀的孩子們歡呼著競相追逐。在“歐洲首都”,孩子的笑臉應該是巧克力和丁丁最完美的搭配。

  與廣場距離不到2公里的一條步行街上,一名波斯尼亞小姑娘正在寒冷的街邊乞討。《環球時報》記者給她懷孕的姐姐買了一罐嬰兒奶粉,因為她的姐姐“7個月沒找到工作了”。

  “冰火兩重天”,這是《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初到布魯塞爾的感覺。像波斯尼亞小姐妹這樣的乞討者分佈在超市門口、廣場和步行街,街邊櫥窗裏精緻的巧克力似乎更加映襯出他們的潦倒。

  不過,同情心可能會帶來困擾。記者給街邊流浪的一家三口2歐元,收錢後,其中一名年輕男子指著懷裏的小狗,比出5個手指,於是記者又給他們5歐元。誰知他們還不罷休,追著記者走了近百米一直在糾纏,直到一名警察跑來,對他們做出閉嘴的手勢,讓他們回去。這名警察轉身告誡記者説:“別給他們錢,他們不會滿足的。”

  不僅是流浪,有些外來移民也給當地帶來了沉重的社會治安問題。2015年的巴黎恐襲和2016年的布魯塞爾連環爆炸嫌犯,據説和布魯塞爾的穆斯林聚集區莫倫貝克有很深的聯繫。不顧當地人“那裏很危險”的勸告,《環球時報》記者隻身前往莫倫貝克。

  莫倫貝克與布魯塞爾市中心隔著一條沙勒羅瓦運河。在這裡,《環球時報》記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幾百米外氣派的現代大樓,莫倫貝克則充滿了“鐵銹氣息”——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裡是重工業區。

  從街邊常見的“勞保用品”商店可以看出,莫倫貝克是勞工階級居住區。除了勞工,便是來自北非和中東的新移民。許多路邊商店的招牌寫著阿拉伯文,墻上的電信公司廣告極力推薦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長途通話套餐。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的這天是週日,街道上幾乎空無一人。令記者驚奇的是,一名男子在街對面隨地小便,而過往的路人似乎見怪不怪。一家水果店裏的摩洛哥老闆(據當地華人介紹,在這裡開店的絕大多數是摩洛哥人)在打盹兒,他的小夥計正在門口抽煙,記者掏出香煙想閒聊幾句,他很機靈地掏出打火機幫點煙,不過他不會英文,記者只能苦笑著告辭。“跟華人不同,他們很少主動學語言,所以融入更困難。”在布魯塞爾從事地接服務的王先生告訴記者,宗教氛圍過濃也讓這裡與其他地區不同,“僅莫倫貝克就有至少二十座清真寺”。他説,這裡還有一些地下講經場所,一些青少年無所事事,容易被極端思想洗腦。

  然而,人們的印象並不都一樣,“我不覺得莫倫貝克有什麼危險。我父親在這裡生活了25年,什麼也沒有發生。”在沙勒羅瓦運河邊一家汽修廠工作的白人青年對記者説,“政府不能拋棄這裡,每座城市都有這樣一塊地方,不是嗎?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