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網路噴子”非中國獨有 美國推特噴子獲特朗普力挺

2017年02月28日 09:47:4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德國每月刪除十多萬“仇恨帖”

  “德國要懲罰社交媒體上的仇恨言論!”德國《明鏡》週刊近日報道稱,德國政府計劃立法對抗社交網路上的仇恨言論。德國司法部部長馬斯要求,臉譜和推特等社交媒體必須在24小時之內對仇恨言論做出反應,否則將受到每條最高50萬歐元的處罰。

  許多德國媒體指出,德國這項立法主要針對網路噴子。“網路噴子已經成為德國的一大社會公害。”德國柏林社會學者馬塞爾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僅臉譜每月在德國就刪除10萬條“仇恨帖”。

  在馬塞爾看來,德國的噴子主要是三類人。一類是所謂社會失意者,他們把自己人生遭遇的挫折表現在網路仇恨上。他們專門罵人和找罵,別人越罵他,他越開心,不講理專門攪渾水;另一類是右翼勢力。他們罵的人更有針對性,比如德國政客和記者等;第三類是國外政治勢力。德國聯邦情報局去年11月曾警告説,俄羅斯駭客和網路噴子侵襲德國社交網路,進行反民主宣傳。

  “網路噴子把評論、圖片、視頻當做武器,把人當做靶子。”馬塞爾説,由於其言論往往具有針對性,且語言犀利獨具風格,往往引起較大反響,有時甚至轉化為假新聞流傳。

  德國總理默克爾是被網路噴子攻擊的人之一。自難民危機以來,默克爾在臉譜個人主頁上的每一條帖文,都會引來噴子的“青睞”:“現在對我們國家最大的幸運就是您辭職,少給我們帶來不幸”“默克爾女士,您到底知不知道誰才是您的人民?或許再讀讀基本法第56條吧”“默克爾女士,您在幾天之內毀掉了德國人的未來”。

  去年,一名來自德國西部波鴻市的28歲網路噴子,因在臉譜上懟默克爾,被當地法院以挑唆犯罪開出高達2000歐元的罰單。處罰標準是按照他日薪25歐元的標準來定的。他在網頁上寫道,“默克爾應該被石頭砸死”。在法庭上,他辯解説自己是因生活失意而發表此類言論。

  德國消費者權威組織“商品測試基金會”日前公佈一份清單,告訴讀者網路噴子會因哪些言論被罰款。比如,一些諷刺他人的髒話和豎中指等圖標,會被處以數百至數千歐元罰款。帶有種族主義和反猶色彩的言論,罰款更高,像“二戰中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猶太人咎由自取……”會被罰5000歐元。

  該基金會稱,遇到網路噴子,網民可以直接上網舉報。目前德國巴符州、柏林等16個聯邦州都有網上舉報服務。“一個進步的社會需要客觀的討論,但不允許被那些蓄意煽動仇恨的人濫用。”

  “實際上,不僅網路噴子應該擔負責任,社交媒體也有義務。”馬塞爾説,如果社交媒體未能在24小時之內刪除網路噴子的言論及虛假新聞,德國將按照每條50萬歐元處以罰款。

  德國司法部長馬斯表示,網民舉報的違法內容,推特僅刪了1%,Youtube只刪了10%,臉譜刪了46%。網路用戶的檢舉太不受重視。由於涉嫌教唆及協助他人刊登煽動性文字,去年11月德國檢察機關展開對臉譜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的調查。

  近年來,德國自1991年發起的“年度惡詞”評選也“盯”上了網路噴子的言論,以提高民眾對語言的意識和敏感性,進行批判性反思。比如,2016年“年度惡詞”為“人民叛徒”。默克爾曾多次被右翼民粹主義者辱罵為“人民叛徒”。2015年的“年度惡詞”為“好人”,專指那些自願幫助難民的德國人,以暗指“幼稚、愚蠢、不諳世事”。

  “各國有必要立法打擊網路噴子。”社會學者馬塞爾説,網民也應該拿起法律武器,防範網路仇恨言論。

  專家點評: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逸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網際網路天然有讓人宣泄情緒的功能,基於這樣的原因,“噴子”這種現象必然會存在,不會因為國籍的不同而在“噴子”這個問題上産生本質差異。“噴子”這個概念本身並不科學,有情緒和指向性,具有貶義。“噴子”現象比看上去的要複雜,不能簡單一刀切,貼上一個標簽。“噴子”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合理性,可以對其進行邊界管控,設定“紅線”。只能界定什麼是網路空間的“人身攻擊”,在受到“人身攻擊”時,如何進行應對。要求“噴子”在網上不許噴,這不太可能。

  沈逸説,“噴子”是否屬於網路暴力,要看程度,如果像校園霸淩一樣,針對某一個人,那當然可以被定義為語言暴力的一種。但這不是充分必要的,一部分“噴子”可能進入到語言暴力的範疇,但有些可能不是,也可能有交叉。沈逸認為,“噴子”並不是因網路産生才有的,在網路産生之前,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噴子,社交媒體即便推行實名制,這種現象也還會存在。【環球時報駐美國、韓國、德國特約記者 赫景秀 王偉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李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