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特朗普有無新思維,朝核是塊試金石

2017年02月14日 09:05:15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網綜合報道 記者 趙衍龍】韓聯社消息,朝中社2月13日報道稱,2017年2月12日,朝鮮新戰略武器體系--中程彈道導彈“北極星”第二型試射獲得成功。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對此次試射進行了現場指導。12上午7點55分許,朝鮮在平安北道芳峴一帶以90度角朝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一枚彈道導彈。導彈飛行高度達500多公里,射程也達500公里。圖為發射現場圖。圖為發射現場圖。圖為發射現場圖。據報道,金正恩指示,基於去年8月潛射導彈(SLBM)水下試射取得的成果,將這一武器體系研發成地對地彈道導彈,延長射程。

  朝鮮官方通訊社13日宣佈,12日舉行的“北極星-2”型地對地中遠端戰略彈道導彈試射取得成功,朝方還宣佈取得大功率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進展,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現場指導了12日的彈道導彈試射。

  聯合國安理會于紐約時間12日就舉行緊急會議開展了協調,相關會議最快13日就可能舉行。

  美國總統特朗普本人尚未就朝鮮發導彈進行回應,而他如何表態和採取什麼行動是平壤最關心的。

  以往朝鮮搞核武器或彈道導彈試驗,美韓的反應大體朝著兩個方向運力,一是強化對朝制裁,升級對朝鮮的軍事威脅;二是呼籲中國加強對朝鮮的“管控”,指望中國解決它們解決不了的問題。

  效果如何?全世界都看到了。美韓對朝鮮核導試驗越來越活躍有一個萬能的解釋,那就是中國對朝制裁不力,使得朝鮮有恃無恐。

  如果特朗普政府掉入以往陳舊的對朝思維,那麼可以預期,他的任期內或者朝核問題就這麼僵持下去,朝鮮繼續不定期搞核導試驗,安理會不斷開會,增加幾項制裁;或者朝鮮半島爆發戰爭,讓這場曠日持久的危機以大規模流血的方式來見分曉。

  相信事態的這兩種走向都不會合特朗普總統的心意,那麼美國方面對半島的戰略就需調整。

  首先特朗普總統需要真正搞明白,朝鮮擁核是冷戰在半島殘余所導致的極端現象,它的確是美韓與朝鮮之間的問題,中國無法成為那個“解鈴人”。如果美韓與朝鮮的關係不出現重大緩和,那麼朝鮮棄核就缺少原動力。中國只能促朝核問題的緊繃狀態略微緩和一下,防止爆發戰爭,但中國做不到改變朝鮮擁核的意志。

  英國《金融時報》13日援引一名韓國學者的話説,中國樂見朝鮮這次試射彈道導彈,這樣可以起到“騷擾特朗普”的作用。這真可謂胡説八道,少數韓國人以他們陰暗的小人之心度中國作為大國的胸腹。中國反對朝鮮搞任何核子試驗和安理會禁止的導彈試驗,我們不會像少數撥拉小算盤的韓國人那樣説一套做一套。

  美韓以不斷升級的軍事威脅威懾平壤,但事實反覆證明了,這種威懾無法轉化為朝鮮轉換安全觀的正面動力,它的大部分效果是消極的,反被平壤決策層看成他們需要不斷加快核導試驗的急迫理由。

  美韓或許指望著它們的軍事壓力以及國際制裁可以最終達到一個迫使朝鮮政權“幡然醒悟”的臨界點,從而使局勢豁然轉折。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它們沒什麼好辦法,只能慣性地沿著老套路走,那樣可以避免嘗試新政策的風險,即使在老路上走搞砸了,也不會被追究。

  我們強烈希望特朗普能有所不同。在對朝施壓的同時,期待特朗普總統能夠在朝核問題上開啟美國方面的反思,給局勢注入嶄新的因素。朝鮮的核導試驗最終必須停下來,半島無核化是國際秩序的重要支點之一。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各方的努力,盡它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中國在朝核問題上實際上做了很多,北京曾組織了六方會談,參與了嚴厲的國際對朝制裁,北京與平壤的關係因為制裁發生的變化是各國與朝鮮關係變化最大的,中國付出了外交代價。而這期間華盛頓與平壤的關係幾乎一如既往,美韓對朝加大威脅操作起來十分簡單,與中國參與對朝制裁所意味的調整幅度和困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美韓根本沒有資格在朝核問題上對中國説三道四,特別是當它們借朝核問題在韓國部署“薩德”,從背後捅中國一刀的時候。它們應當為自己的不仁不義之道而羞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