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不要太嫉妒,中國的這門深海絕技要傳給菲律賓了!

2017年01月19日 09:01:28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爭學養魚賺錢生意經 突顯南海局勢“小陽春”

  直擊菲律賓漁業團來華受訓

  圖片説明:菲律賓漁業代表(挂胸牌者)觀察當地漁民養殖的魚苗,水杯裏是紅鰭笛鯛幼魚苗。白雲怡攝

  【環球時報赴深圳特派記者 白雲怡】午夜的深圳一片寧靜。波光粼粼的七星灣倒映著繁星點點,高大的棕櫚樹發出颯颯的聲響。在這樣的靜謐中,這座海港城市悄悄迎來一批特殊客人——一個菲律賓漁業代表團。他們前來深圳只有一個目的:接受中國農業部組織的培訓,把中國最先進的水産養殖技術帶回馬尼拉。中國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劉新中告訴《環球時報》,此次菲律賓漁業官員來華交流是菲總統杜特爾特訪華之後兩國落實的第一個漁業合作項目,這也標誌著中菲此前因南海仲裁案而中斷的漁業合作正式重啟。南海依然風大浪急,菲律賓未來的外交走向仍引發外界猜測,但中菲交往看上去已經重回正軌,正將那些不必要的爭論拋諸身後。

  “我們跟漁民説,如果你們願意,中國可以邀請你們來學習更好的技術……當我們到達訪問的第二站時,當地漁民已經擠著搶著甚至還有人扒著窗戶來聽我們説去中國培訓的事兒了”

  當由各級漁業官員、漁民協會代表和企業家組成的菲律賓代表團匆匆抵達深圳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産研究所時,已是1月10日淩晨3時。然而,僅5個小時後,他們就又神采奕奕地出現在中方工作人員面前。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菲律賓代表團一行17人來自巴拉望、三描禮士和達沃等菲臨海省份,基本都是活躍在一線的漁業科研人員、工作人員和執法者。一見到中方漁業官員和專家,還沒寒暄幾句,他們就單刀直入地拋出一系列問題:“中國能幫我們發展金槍魚産業麼?”“魚蝦的糞便該如何處理?”“肉食性的魚該怎麼解決飼料問題?”

  “我們辦這個培訓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中國的技術能提高菲律賓漁民的收入與生活水準,向菲方釋放我們的善意”,中國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劉新中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劉新中曾于去年11月率團前往菲律賓,訪問靠近黃岩島海域的三描禮士省。

  “當時我們一到一個叫馬辛洛克的漁民小鎮,立刻發現當地漁民基本還在依靠最傳統的手工式捕撈打魚謀生。他們出海打魚的船隻有不到一米寬,是菲律賓特有的‘八爪船’,根本坐不了幾個人,而且稍微有點風浪就承受不了。當地漁民住房生活條件也不太好,大部分住的是很舊的房子。”劉新中説,“於是當即我們就跟漁民説,如果你們願意,中國可以邀請你們來學習更好的技術,讓你們掙得更多。結果那些一開始對我還挺戒備的漁民,一聽到這話就都來了興趣。而當我們到達訪問的第二站時,當地漁民已經擠著搶著甚至還有人扒著窗戶來聽我們説去中國培訓的事兒了。”

  在培訓班上,中國專家向菲律賓代表團詳細介紹了網箱養殖、苗種繁育、營養飼料等技術,這些都是菲律賓漁民非常感興趣的,其中代表團成員們尤為看重的是深海網箱養殖技術。代表團團長、菲律賓農業部漁業及水生資源管理局第三區局長威爾佛來多科魯茲對《環球時報》説,目前一個菲律賓漁民平均月收入只有3000比索左右,差不多合150美元,而且漁民自身的人身安全常常難以得到保障。

  南海水産研究所研究員郭根喜介紹説,假如這種深海網箱養殖技術能夠在菲律賓推廣,當地漁民的收入可以提高幾倍甚至幾十倍,“而從人身安全形度,那就更沒有可比性了,簡直是漁獵時代到工業時代的跨越。當然,要在菲律賓推廣深海網箱養殖技術,恐怕還需要中國的資金支援。”

  “現在還可以用手機來遙控網箱了,或許有一天大家喝著茶,看著窗外的風景,魚就養了,錢也賺了”,當中國漁業專家向菲律賓同行這樣説時,所有人都笑著鼓起了掌。

  “中國是在用一根‘棒棒糖’安撫‘哭泣的小孩’”,代表團中的一名菲官員曾這樣説。但這次交流後,他的想法似乎有了微妙變化……

  這樣的漁業培訓項目背後或許還有更深層的含義。早在去年11月中國漁業代表團訪菲談及這項合作時,《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就稱,中國官員向當地漁民表示,菲中領導人正努力在黃岩島爭端問題上冰釋前嫌。而在此次培訓期間,劉新中也幾次向菲律賓代表説過這樣一句話:“只要雙方關係好,中國會盡最大可能為你們提供需要的幫助。”

  中國是否有意借漁業合作為突破口,推動與菲律賓領土爭端的解決?對此,劉新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不是漁業合作項目的直接目的,但從客觀上來看,兩國通過漁業合作有利於加強溝通協調,減少海上爭議。“我在菲律賓時,有當地漁民跟我説過這樣一句話——‘你們(中菲)兩個老頭打架,讓我們沒飯吃’,所以他們才經常向各類國際機構指責甚至狀告中國。漁業開發合作不僅敏感度較低,且直接牽涉菲普通民眾的生計,便於彌合各方利益與雙方民族感情,最終變相淡化爭議。”

  科魯茲向《環球時報》介紹説,菲律賓目前只有兩到三成漁民從事水産養殖,其餘七成仍依賴最傳統的捕撈維持生計。“他們不得不到附近海域去打魚,因為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我想這是中菲黃岩島爭議的深層原因之一。”

  菲律賓對中國拋出的“橄欖枝”無疑很歡迎。此次交流項目從中方提出到落實只花了短短兩個月時間,菲方的熱情可見一斑。而在黃岩島附近海域,從去年10月起,中國海警船也不再驅趕前去捕魚的菲漁民。一切似乎都在説明,中菲兩國在南海問題上重新達成了某種默契。代表團成員、菲律賓漁業法規管理局負責人尼爾森比安向《環球時報》記者證實,據他所知,目前中菲在黃岩島海域內“非常友好”,最近幾個月來雙方未再發生任何矛盾,上個月中國海警還救起兩名落水的菲律賓漁民。“杜特爾特總統的政策看來十分有效,中菲兩國關係正在好轉,我們一線漁業人員受益頗多。”

  並非所有菲律賓人對正在發生的變化都持這樣積極的態度。馬辛洛克漁業聯盟主席裏奧克裏斯瑪此前曾對菲律賓媒體表示,中國這樣做像是在用一根“棒棒糖”去安撫“哭泣的小孩”。這次他也隨代表團來到了深圳,當《環球時報》記者問他是否依然持此觀點時,他表示不願置評。不過,記者留意到,克裏斯瑪的想法似乎出現了微妙變化:在和中國同行交流後,他表示,覺得中方的技術十分有用,願意回去分享給其他的漁業同行。後來,他甚至告訴記者,他想學點中文。

  “菲律賓對中國廣闊的市場非常感興趣,希望更多海産品能進入中國”——菲律賓代表團團長對《環球時報》記者説

  《環球時報》記者從農業部獲知,除了此次的交流培訓項目,中菲還在積極推進稻米種植、水産養殖與加工、貿易等合作項目。目前兩國正計劃在杜特爾特的家鄉達沃省合作建立一個漁業産業園,集碼頭建設、加工、市場、貿易四位一體,這個項目有望在今年4月達成協定。此外,兩國還將在巴拉望省合作建設深水網箱養殖基地,中國出技術與資金,菲律賓出海域與勞動力,且其産品有望返銷中國。對於這些項目,菲律賓政府有著濃厚的興趣。科魯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菲律賓對中國廣闊的市場非常感興趣,希望更多海産品能進入中國。

  在外界看來,中國正通過漁業合作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日前越南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阮富仲訪華期間,中越簽署了關於開展北部灣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與養護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此次培訓班上的一名中國漁業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坦言,海洋資源緊張是目前世界大部分海洋糾紛的根源,倘若漁民可在沿海或近海發展養殖業,去遠海捕撈的需求會逐漸降低,這樣一來發生直接衝突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南海局勢預計在今年會維持‘小陽春’,經濟合作會代替去年以來劍拔弩張的南海仲裁案成為地區主旋律”,中國海洋問題專家劉鋒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與菲、越、馬、印尼等國的雙邊關係近來都“穩中有進”。

  劉鋒説,在全球經濟艱難復蘇的大背景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將會成為東盟各國政府的要務。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事關這些國家廣大中低層收入群體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響所在國領導人的民意支援基礎,因而可以對雙邊的政治關係起到一個積極的“反作用”。“雖然日本首相安倍扛著‘萬億’禮包訪問菲越等國,特朗普上臺後杜特爾特和美國的關係也可能重新升溫,但一旦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多領域務實合作的態勢形成並穩固了,美日倘若要再想在東南亞製造‘倒春寒’,恐怕也很難得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