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韓國執政黨新世界黨更名是在刷存在感

2017年01月18日 15:38:43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韓國執政黨新世界黨議員退黨(資料圖)

  1月17日,因總統親信門而大失民望的韓國執政黨新世界黨決定更改黨名,這是2012年由大國家黨改名為新世界黨後時隔5年再度改名。執政黨非常對策委員會委員長印名鎮指出,此舉在於糾錯,這被認為是清除樸槿惠的負面影響。那麼,韓國執政黨再換馬甲是否就意味著其政策綱領會出現新的變化,這對韓國大選格局會造成什麼影響?洗心革面後的執政黨能否在嚴峻的挑戰中再次勝選?

  每當國會補選和總統大選,韓國政黨都會出現各種內鬥風波,各方諸侯憑藉在黨內的人脈和民意的支援紛紛另立山頭,稱霸一方,這也是韓國長期以來最為典型的黨內寡頭現象,圍繞特定的領袖人物和明星級政治人物甚至不惜分裂所屬政黨。縱橫捭闔式的的政黨分化組合,走馬燈似的領袖更換,成為韓國政黨政治的常態和民主政治的一個缺陷。不過,執政黨這次更名也的確是非常之際的非常之舉。

  在近70年的歷程中,韓國先後經歷朝鮮戰爭、獨裁統治、産業化、民主化和金融危機的洗禮,經濟社會結構已經成形,社會分層基本固化,市民社會也更加成熟有序。同時,考慮到韓國是一個資源貧乏和高度依賴外貿的國家,以及朝鮮半島的分裂,韓國社會內部對經濟發展模式和安保統一議題也存在極大的民意對立,這基本上奠定了冷戰結束以來保守和進步兩大陣營競爭並存的政黨政治格局。

  韓國執政黨雖然又換馬甲,但除非全社會發生重大結構性改變,其政治理念和政策綱領不會發生太大變化。根據新世界黨的黨綱,其執政的核心理念和主要政策訴求是,根據市場原理和法治主義來確保韓國以財閥企業為中心的經濟增長和以韓美同盟為核心的安全防衛,實行有原則的對朝政策和開展互利互惠的韓朝關係。不管執政黨如何改革,這些構成保守政治的內核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自1997年以來,大國家黨保持了較強的延續性,由於該黨的親美反朝色彩,以及大選之際黨內的分裂,在1997年大選和2002年大選中,李會昌不敵進步政黨的金大中和盧武鉉而敗選。進步政黨執政的十年,也是保守政黨磨礪和重整旗鼓的十年。在2007年韓國大選中,號稱“韓國推土機”的李明博打著“實用主義”的旗幟當選新一屆總統,2012年,樸槿惠以中道保守的面貌爭取到民意的支援以微弱多數戰勝文在寅。

  與進步政黨相比,韓國執政黨在發展經濟上並沒顯示出超強的能力,發展經濟和改革財閥企業是2007年和2012年大選中韓國民眾支援保守政黨的原因,然而,過去十年,大國家黨和新世界黨未能滿足民眾的這一期待,而且,在進步政黨比較擅長的外交統一領域和民生福利領域,保守政黨也沒取得顯著成績。去年以來,韓國內政外交危機不斷,整個社會在經濟發展、外交安保和統一問題上陷入不安之中。

  面對重重危機,如何重建保守價值觀和衝刺即將到來的大選成為韓國執政黨改革的重要動力。在親信門的衝擊下,韓國執政黨被迫響應急劇逆轉的民意,宣佈進行三大革新:一是祭出改憲大旗,增強國會在韓國憲政制度設計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進行政黨改革,懲治黨內腐敗和增強黨內民主;三是進行政策改革,強調財閥改革的必要性和加強民生階層的保護。這些措施其實並無新意,更多的是一種政治口號和宣傳。

  在社會亟需大變革的背景下,執政黨僅通過更改黨名是無法説服民眾的,針對此次改名,韓國網民給執政黨貼上了“不知道政黨”、“失憶政黨”等諸多標簽,顯示民心出現逆轉的趨勢,民意調查也顯示執政黨前景不妙。在進步政黨和潘基文為首的新保守勢力的夾擊下,執政黨很可能無緣參加大選,如果缺少足夠的民意支援,政黨組織可能出現崩潰,被新的保守政黨合併。因此,執政黨更名,參加大選,不過是刷存在感。(梁立昌 淮北師範大學政治係教師,山東大學中韓關係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