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不做花瓶!特朗普大女兒被稱“幕後實權者”

2016年11月11日 09:20:41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特朗普與大女兒伊萬卡  

  原標題:新晉美國“第一女兒”不甘做花瓶 參與決策成助選利器

  美國總統大選當地時間8日塵埃落定,一夜之間,兩個“特朗普”刷爆了中國社交媒體,當選總統的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自不必説,而他的大女兒伊萬卡特朗普意外躥紅,其人氣之高大有超越父親之勢。

  從超級名模到沃頓商學院高材生、再到功成名就的女企業家,在時尚界、商界和政界都能獨當一面,事業成功、家庭美滿……35歲的伊萬卡早在父親從政以前就已經留下一連串引人矚目的足跡。隨著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個未來的“第一家庭”受到更多關注:媒體發現,被父親視為掌上明珠的伊萬卡不僅是特朗普家族的“形象代言人”,她與丈夫庫什納在競選活動中更是積極參與政務決策,發揮著重要作用,伊萬卡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為父親吸引了更多選票,也讓自己在中國大量“吸粉”,成為網民津津樂道的對象。

  特朗普的“代理夫人”

  和美國主流政客不同的是,特朗普的“家風”奇特,其本人早年間又是醜聞纏身。但美國媒體流傳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與結髮妻子養育的三個孩子中,特朗普對伊萬卡寵愛有加,相比之下,另外兩個兒子埃瑞克和小唐納德反而顯得沒什麼“存在感”。

  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稱,所有五個子女中,特朗普和大女兒伊萬卡相處的時間最多,伊萬卡幾乎是在父親的辦公室“從小玩到大”的。據熟人回憶,伊萬卡年幼時,特朗普不論工作多忙也不會拒接女兒的來電。即便自己分身乏術,他也會按下免提鍵,讓女兒收聽自己如何同“商業巨擘”或“政界要員”打交道。

  特朗普宣佈參選後,伊萬卡是他第一個在公眾場合提及的家庭成員。自此之後,伊萬卡頻繁伴隨父親出席各類活動、為他助選。整個競選過程中,只要有特朗普的地方,幾乎就能看到伊萬卡的身影,這種“父女檔”在美國總統選舉活動中並不多見。特朗普的妻子梅拉尼婭經常被媒體揭短,演講還被指抄襲奧巴馬伕人米歇爾,為數不多的幾次助選活動都給特朗普幫了倒忙。在這種情況下,伊萬卡更多充當了特朗普的“代理夫人”,一些媒體揶揄特朗普“老婆不行、女兒頂上”;美國“石英財經網”甚至將伊萬卡稱為未來“實際意義上的‘第一夫人’”。在特朗普敲定競選搭檔彭斯之前,有美國輿論甚至大膽預測他會讓伊萬卡參選副總統。

  競選團隊的“中心人物”

  在特朗普的競選活動中,伊萬卡的作用被很多人認為遠不止充當“門面”。當特朗普深陷攻擊女性和種族歧視言論時,伊萬卡公開為父親辯護,稱特朗普長期促進女性職場的公平待遇,是“女性主義的父親”。直到大選投票日前一天,希拉裏有丈夫、前總統克林頓,奧巴馬伕婦以及眾多演藝明星為其站臺;而站在特朗普背後的,還是伊萬卡。

  美國《紐約客》雜誌稱,與其他政客組建的專業競選團隊不同,特朗普的核心“智囊團”大都來自家族內部,幾個成年子女尤其受器重。與其他政客相比,特朗普“任人唯親”明顯達到新高度——“有些時候,在一些議事環節,屋子裏都見不到其家庭成員之外的人。”

  被一些媒體稱為“幕後實權者”的伊萬卡在父親的競選過程中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制定,據美國“VOX”新聞網報道,特朗普競選團隊一位未透露姓名的顧問對媒體表示,選擇邁克彭斯作為競選搭檔,就是一項“家族決議”,伊萬卡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華盛頓郵報》稱,特朗普提出的“兒童保育政策”也是受到伊萬卡的啟發。

  今年6月,特朗普突然解雇自己的親信——競選團隊經理萊萬多夫斯基,被媒體視為“競選策略的轉捩點”。據了解,伊萬卡在這項重要人士變更上起到“推手”的作用。知情人士透露,萊萬多夫斯基曾發表不利於伊萬卡丈夫賈裏德庫什納的言論。伊萬卡在一場會議上對萊萬多夫斯基發難,連珠炮一樣拋出一系列棘手問題、質疑後者的業務能力,令他猝不及防。為“炒”掉萊萬多夫斯基,伊萬卡曾向父親發出最後通牒——“要麼留他,要麼留我。”

  《紐約客》雜誌稱,伊萬卡的丈夫、35歲的地産開發商之子庫什納對岳父的競選也貢獻不少。2009年與伊萬卡結婚後,庫什納不惜背叛自己家族長期支援的民主黨,成為岳父的得力助手。伊萬卡曾説過:“我父親看過賈裏德在做的交易,並從那些交易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時代》雜誌稱,萊萬多夫斯基離開後,庫什納成為“實際意義的競選經理”。在具體工作分工上,伊萬卡和丈夫配合得當,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庫什納利用自己早年投資報業積攢的人脈關係,承擔起競選團隊的“外聯”工作,同一系列“重量級”政治人士積極聯絡,如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前國務卿基辛格、媒體大亨默多克等等。

  與切爾西的友誼“翻船”?

  特朗普涉足政治以前,一度和克林頓家族交往甚密;伊萬卡和希拉裏的女兒切爾西也算得上是好朋友,二人經常見面,一起外出。然而,受到各自家庭政治立場的影響,昔日的“閨蜜”被媒體懷疑出現感情裂痕。

  美國《大都會》雜誌披露,從今年年初開始,伊萬卡出於“避嫌”就很少和切爾西共同出現在公眾視野。知情人士透露,兩人各自感到肩負“重要使命”,需要“有所取捨”。今年4月,伊萬卡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與切爾西的關係,她做出得體但充斥“外交辭令”的答覆,巧妙地避開話題,但言辭中和這位昔日好友的親熱度明顯“降溫”。

  不過,切爾西兩個月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同伊萬卡的友情“始於政治以前”、不會因為政治敏感問題就此中斷。她直言不諱地説:“也許我在大選日之前都不會再和她説話……但只要大選一結束,我肯定會再聯繫她。”【環球時報記者 孫冰潔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