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西方國家為何放不下戰爭“大棒”

2016年11月03日 13:46:49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楊晴川)美國選戰纏鬥正酣,中東地區仍然硝煙瀰漫。無論總統寶座最終花落誰家,都回避不了這樣一個事實:美國的戰爭機器不會因為白宮易主而停止運轉,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流血衝突也不會因為希拉裏或特朗普的上臺戛然而止。美國大選,這場曝光度最高的西方體制“民主秀”,看上去與世界和平沒有任何關係。美國等西方國家,無論誰當政,都放不下戰爭“大棒”。

  美國反戰組織“草根行動”負責人馬修赫斷言,兩位總統候選人都無法給美國帶來終結戰爭的希望。今年大選當中,“兩大主要政黨至少有一點是相同的:希拉裏和特朗普對美國海外戰爭帶來的恥辱和亂象均視而不見,而且看起來他們都打算升級已有的戰爭或者開啟新的戰端。”在相關問題上,舊金山大學國際關係問題教授斯蒂芬祖內斯乾脆把兩名候選人稱作是“烈性不同的毒藥”。

  此番評價或許並不一定確切,但並非空穴來風。儘管兩名候選人在競選辯論中針鋒相對,但兩人的軍事政策卻幾乎如出一轍。

  美國智庫外交學會整理的一份政策清單顯示,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問題上,希拉裏和特朗普不謀而合:都主張組成西方和阿拉伯聯軍打擊“伊斯蘭國”,都支援在敘利亞設立禁飛區,都贊成加大美軍在上述地區的空襲力度。其中的區別僅僅在於:希拉裏傾向於支援當地武裝打代理人戰爭,而特朗普主張直接對敘、伊增派地面部隊。近日兩人關於摩蘇爾之戰的爭論,至多算是操作層面上的策略差異。在亞太,特朗普主張加大美國的軍事存在。作為“重返亞太”戰略的始作俑者之一,希拉裏的態度自不必説。

  其實,不單希拉裏與特朗普,就連最初因反對伊拉克戰爭而崛起于政壇、後又“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現任總統奧巴馬,入主白宮後也變身為“戰爭總統”。如不出意外,卸任之時,奧巴馬將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在兩個任期內“每天都對外用兵的總統”。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