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多一點>>
諾貝爾化學獎不“化學”?
傳統四大化學是無機、有機、物化和分析,而早期生物化學主要作為有機化學的衍生學科,各個學科發展也基本均衡,生物化學也只是適當傾斜,鋻於生命的重要性,倒也無可厚非。然而,進入21世紀,這種趨勢就無法用傾斜描述了,簡直是碾壓之勢。過去已頒發的15年化學獎中,生物相關的竟高達10次(佔2/3),其情況是: 2002年,生物學方法(核磁共振和質譜);2003年,離子通道(也有關晶體結構);2004年,蛋白質泛素降解;2006年,晶體結構(轉錄複合物);2008年,生物學方法(GFP定位);2009年,具體結構(翻譯複合物);2012年,具體結構(G蛋白偶聯受體);2013年,複雜生物學系統分析(算以物理化學名義的生物領域);2014年,超高分辨顯微鏡;2015年,DNA修復機制。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化學只有5次,分別是:2001年,有機化學(手型催化);2005年,有機化學;2007年,表面化學(物理化學領域);2010年,有機化學;2011年,準晶體(應該算無極化學)。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會給哪一分支呢?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