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通訊:目送,遠逝的埃及傳統制陶業

2016年09月26日 13:10:2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開羅9月25日電 通訊:目送,遠逝的埃及傳統制陶業

  新華社記者王雪 黃澤民

  穆罕默德扎伊丹是埃及一名傳統制陶手工藝者,粘土與瓶瓶罐罐是他每天生活的主題。無論春夏秋冬,在他的兩層制陶小作坊裏,火爐總在燃燒著,見證著他手工塑造的各類器皿和工藝品燒製成形。這間小作坊,是他一家人的生活依靠。

  和泥、塑形、燒制、搬運……年近半百的扎伊丹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製作出的各類陶器不計其數,他也見證了埃及這一傳統手工藝逐漸衰落的過程。

  “像我這樣的,都是從小跟著家人學習做陶。二三十年前,每個埃及家庭的廚房裏都堆滿了我們做的陶器,我還會根據顧客的需要專門設計和定做,那時候手藝人的日子很好過,”扎伊丹對新華社記者説。他正在工作臺前做一種阿拉伯水煙部件,兩個兒子在旁幫忙。

  “如今,一切工具都現代化了,傳統的陶器遠離了人們的生活,我們的行業受到極大衝擊,”他説,“我的作坊後來開始專注于裝飾物的生産,主要是戶外裝飾品,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些。”

  扎伊丹的小作坊位於埃及首都開羅東部的“福斯塔特陶器村”。傳統陶器曾在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外來商品的衝擊,這一行業逐漸衰退。2014年,為了治理制陶業對開羅居民區造成的環境污染,埃及政府關停了大部分燒制陶器的鍋爐,將制陶藝人統一安頓在“陶器村”。

  如今,遊客消費成為這些小作坊的收入來源。埃及制陶業擁有特殊工藝與設計,帶有濃厚埃及風情的陶藝品受到遊客的歡迎。然而,受政局持續動蕩影響,旅遊業遭重創,埃及傳統制陶業也受到嚴重衝擊。

  “2014年我搬來時,這一片有170家作坊,到現在只有30家還在經營,”扎伊丹説,“絕大部分工人都轉行了,我們這一行要不了幾年就會絕跡。”

  蕭條背後,依然有老藝人在堅守。福斯塔特陶土製品協會負責人阿裏達爾維什便是其中一位行動者。

  “我們是這個行業的最後一代傳人,看著熟悉的工作臺,我決心要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達爾維什對記者説,“眼下,我正在籌辦一所學校,想要推廣制陶工藝。”

  達爾維什覺得自己必須和時間賽跑。“我和許多政府機構合作,希望一切都不會太遲。”採訪中,他不斷呼籲政府“火速行動,挽救一切”。

  “如果能夠找到外銷的渠道,我們還可以重生,否則整個行業將退出歷史舞臺,”達爾維什説,“埃及制陶業曾經輝煌一時,但讓人痛心的是,儘管還有許多藝人精通這門手藝,但外部環境正在摧毀一切。”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