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外媒:奧巴馬聯大演講預示“美利堅帝國已死”

2016年09月25日 06:49:55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原標題:美刊:奧巴馬最後一次聯大演講預示“美利堅帝國已死”

  聯大是觀察美國對外政策及國際社會相關態度的一個不錯的場合。對奧巴馬政府來説,尤其如此。星期二(當地時間9月20日)奧巴馬總統冗長、底色灰暗的謝幕演講,是8年來備受爭議的美國對外政策效果的一個縮影。

  八年內一次不落在聯大發表演講

  白宮在總結奧巴馬歷屆聯大演講時表示,每年奧巴馬總統都來到聯大,闡述他的對外政策以及他希望與各國領導人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確實,2009年以來,奧巴馬一場不落地代表美國在聯大上發言,其8場演講的平均時長也是所有發言的國家領導人中最長的。《經濟學家》雜誌統計稱,8次聯大演講,奧巴馬的平均時長約38分鐘,遠超聯合國15分鐘發言的推薦標準,也比世界各國領導人平均20分鐘的用時要長約一倍。

  8次演講中,奧巴馬9月20日在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所做的這最後一次,從底色到內容可能算得上最為灰暗的一個了。上個週末,包括紐約曼哈頓島在內的美國多地發生恐怖襲擊事件,不僅加重了去年年底加州聖貝納迪諾恐襲案、今年6月得克薩斯州奧蘭多恐襲案籠罩在美國社會的陰影,也使原本就因聯大安保變得十分擁堵的紐約交通更是舉步維艱。據稱,奧巴馬就是因為交通問題錯過了原定的發言排位。

  最後一次演講僅在結束時獲得掌聲

  白宮的總結還列出奧巴馬的對外政策政績,稱2009年首次發表演講以來,外界看到奧巴馬在中東地區結束了兩場戰爭,達成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的歷史性協議,全球就應對氣候變化簽訂條約,美國與古巴、緬甸和寮國的關係正常化,擊斃了本拉登並就打擊“伊斯蘭國”組成全球聯盟。

  但奧巴馬謝幕演講內容沒有透出多少這種樂觀情緒。人們所看到的,是一個被其所描述的那種“世界更加繁榮但危機卻更為頻繁”的全球化悖論、反恐戰爭反噬美國、國內政治極化等問題所困擾的、頭髮灰白的所謂“自由世界的領袖”。各國領導人對奧巴馬不乏激情的演講也了無興趣,48分鐘的演講,奧巴馬得到的唯一一次掌聲出現在其演講結束時。

  7年前的情形可不是這樣。2009年9月首次在聯大亮相時,國際社會對奧巴馬顯然抱有好感,也有所期待。白宮文檔記錄顯示,他38分鐘的演講獲得了13次掌聲,包括奧巴馬稱其一上任就下令禁止虐囚、償還美國拖欠的聯合國會費、將持續努力落實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實現永久和平的時間點等。那時,奧巴馬還提出了美國對外政策的“四根支柱”,即防止核擴散、達成巴以和平協議與打擊恐怖主義、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全球經濟。

  這4個柱子,隨便豎起哪一根,對國際安全環境造成的影響都不會小。按奧巴馬的説法,美國的敵人和盟友相信,“世界上的問題,不是美國造成的,就是美國能解決的”,華盛頓也有太多的人這樣認為。奧巴馬稱,他認為美國是一個歷史上罕見的超級大國,雖冷戰結束25年來犯了分內的錯誤,但是一支“善的力量”。

  對於防止核擴散,在上任4個月時,奧巴馬就在布拉格發表主題演講,發誓要採取切實措施去實現一個“無核武器世界”。這也成為其首次聯大亮相演講的主題之一。隨後,奧巴馬因此得到了一份意外“大獎”。首次聯大演講後不到一個月,設在挪威的諾貝爾委員會宣佈,將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奧巴馬,主要原因是他的無核武器世界理念以及為此所做的工作。

  雖然在任美國總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非沒有先例,1906年西奧多羅斯福因成功調停日俄戰爭,1919年伍德羅威爾遜因倡導國際聯盟均曾獲此獎。但這兩位都是在第二任期且有一定實績時獲的獎,而2009年的此獎頒給上任不到一年的奧巴馬,引起輿論一片譁然。奧巴馬本人也表示感到意外,稱“這是對美國領導地位的認可,而不是對個人成就的肯定,將把此次獲獎視作是對接下來行動的鞭策”。

  而如今,奧巴馬政府正在穩步推進冷戰後最大規模的美國核武庫現代化計劃,計劃將持續10年,年投入約350億美元。在回應批評其虛偽的聲浪時,奧巴馬辯稱,他一直強調無核武器世界是長期目標,不可能在他有生之年實現,更何況在任期之內。

  相較2009年第一次演講時開列宏大目標和展現充分信心,奧巴馬第二任期的首次聯大演講克制和收斂了不少,“四根支柱”縮減成了一根——敘利亞內戰及中東問題。2013年9月,奧巴馬在聯大稱,在自身決定他國內部事務的能力這一問題上,美國有了一種來之不易的謙虛,意識到單邊行動無法實現中東與北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在全球推廣民主人權和開放市場等目標。“美帝國”這一概念,在宣傳上也許有用,但它並非美國當前對外政策的産物。

  而美國國內對奧巴馬這次演講多有批評。《外交政策》雜誌認為,奧巴馬在聯合國給世界帶來了一個壞消息:美利堅帝國已死。文章稱,奧巴馬向參加聯大的各國領導人描繪了一個不願做超級大國的美國形象,似乎美國願意直面伊朗核問題、願意用無人機定點清除敵人,但不願著手觸碰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和其他麻煩國家。

  奧巴馬信奉“不做蠢事”和“幕後領導”

  近年來,有分析將“奧巴馬主義”歸納為“不做蠢事”“幕後領導”等。美國《時代》週刊文章曾評論稱,奧巴馬的對外政策思維難以確定,他向“敵人”伸出友誼之手,以合作打破僵局,追捕恐怖分子一點也不手軟,但在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上卻猶豫不決。其“不做蠢事”的信條也飽受嘲諷。希拉裏曾表示,“不做蠢事”不是原則,“一個人在躲避和撤退時,他所做的決策不會比積極主動地挺身而出時所做的決策更好”。

  在另外一些人士看來,打著結束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口號上臺的奧巴馬,“什麼都沒有結束”。奧巴馬在2011年從伊拉克撤走了最後一批部隊,當前,駐伊拉克的美軍已增至4400人。2016年後,美國將在阿富汗駐軍5500人而不是奧巴馬此前承諾的全部撤出。

  在回顧8年來的世界變化時,奧巴馬列舉了一系列進步,如全球經濟走出金融危機並恢復增長,以外交手段解決了伊朗核問題,以及達成氣候變化協定等。與此同時,奧巴馬也指出,必須修正當前的全球化路徑,讓1%的人控制99%財富的世界永遠不會穩定,而原教旨主義、進攻性民族主義和原始民粹主義等對國際社會構成了真正威脅。

  近期,美國國會眾議院軍委會主席、共和黨議員索恩伯裏和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創始人主任安德魯克雷波維奇聯合撰文認為,在中東地區,奧巴馬從伊拉克撤軍,拱手讓出血戰得來的成果,留下“安全真空”,助長了“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的崛起和伊朗地區影響力的提升。奧巴馬政府也誤判了“阿拉伯之春”的性質,沒有認識到這次反叛不是一條通過民主秩序的道路,卻給極端伊斯蘭教主義提供了生存空間。他們認為,奧巴馬給其繼任留下了一個更危險的國際安全環境。

  “唯一的好消息在氣候變化領域”

  對於奧巴馬來説,9月20日演講後唯一一條好消息可能是來自其力推的氣候變化領域。9月21日,聯合國舉行《巴黎協定》條約活動,31個國家交存了批准文書。這使得批准協定的國家達到了60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宣佈,已經達到了《巴黎協定》生效所需的二項條件中的一項,另一項有關排放量的生效條件也近在咫尺,他確信協定今年年底之前生效。

  關於奧巴馬的謝幕演講,《紐約時報》社論戲謔地稱,演講中有一些該評論部幾乎忽視了的“驚喜”,包括一再宣教自由市場與民主、選舉和代議制政府、尊重人權和法治等。但奧巴馬還是那個奧巴馬,正如所預期的那樣,奧巴馬在聯大上宣揚其政績,為給民主黨助選而不點名地批評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還有,因為即將卸任,演講也比較誠實了,把主要演講熱情放在了原教旨主義和宗派衝擊問題上,雖然沒有點名沙特,但譴責那些把公眾空間限制在清真寺的領導人。社論稱,糟糕的是,這一刻的來臨拖得太久了。

  本報華盛頓9月23日電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