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時段嚴重擁堵,違章騎行比比皆是,停放需求難以滿足……被譽為“自行車之都”的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絕非“自行車天堂”。據報道,為緩解日益嚴峻的交通壓力,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上首個設立“自行車市長”的城市。
將阿姆斯特丹稱作“自行車之都”毫不誇張———這個有著110萬人口的城市,其自行車保有量竟高達100萬輛。每個工作日的清晨,處於不同學齡階段的孩子們嫺熟地騎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數十年來,這一綠色出行方式影響了兩代人的成長。
然而,在“荷蘭自行車手聯盟”組織的評選活動中,阿姆斯特丹在“出行便捷度”、“騎行舒適度”兩方面遠遠落後於海牙、艾恩德霍芬和阿爾默勒等其他荷蘭城市。排除交通參與者法規意識薄弱的因素,硬體設施的不足是城市交通問題的又一誘因。談及在阿姆斯特丹的騎行
感受,“擁堵”首當其衝。每到出行高峰,自行車大軍在城市主幹道的各個路口堵成一鍋粥。中世紀遺留下來的狹窄街道,以及160多條縱橫水道造就的1000多座大小橋梁,成為城市交通發展的瓶頸。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道,過去20年間,當地居民的自行車使用率提高了40%。如今全市人口每天騎行的總里程達到200萬公里,自行車在城市中心區域的出行方式中佔比高達68%。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姆斯特丹僅有11%的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分配給了自行車,是汽車的四分之一。不僅如此,摩托車和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電動自行車給已經捉襟見肘的自行車道造成進一步擠壓,同時帶來更多的安全隱患。
與日趨完善的汽車停車場相比,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停車位長期供不應求。在遊客聚集地,臨時停放的自行車佈滿路邊的護欄,橫七豎八,層層疊疊,佔據人行通道的同時,也破壞了城市原有的美感。以中央火車站為例,儘管市政府在其地下及周邊新增了4萬個停車位,但實際缺口仍高達3萬個。
將交通參與者的感受和需求傳遞給市政府和城市規劃者,或許是解決這些難題的最佳出路。於是,“騎行空間”組織萌生了選舉一位“自行車市長”的想法。通過17輪視頻自薦和一場市民投票,候選人的範圍逐漸縮小。上月,由市政官員和自行車協會成員組成的陪審團推舉在著名自行車生産商捷安特公司任職的安娜 魯特納出任阿姆斯特丹首任“自行車市長”。
雖然被冠以“市長”的美名,但魯特納並非市政官員,更沒有直接行政權,而是受雇于非政府組織。她的工作是傾聽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在政府、民間組織和民眾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同時,魯特納憑藉自己在自行車領域的多年從業經驗,為推廣綠色出行及改善城市騎車環境出謀劃策。
這樣一位半官方的“市長”深受民眾歡迎。上任一個月來,魯特納收到的建議可謂五花八門:有人提議在自行車道上增設頂篷,這樣白領們也可以選擇騎車出行,而無需擔心雨水打濕衣服的狼狽;有人建議在遊客聚集地增加標識,這樣
不熟悉當地情況的遊客也能很容易找到指定的停放點,避免景區被自行車包圍的尷尬。
通過實地考察和聆聽市民的意見,“自行車市長”已逐漸摸索到問題的癥結。魯特納發現,市區的購物街往往是“騎車難”的“重災區”,究其原因,是店主們認為顧客會開車光顧的觀念根深蒂固,因而反對市政拓寬自行車道並禁止機動車通行。
在推廣綠色出行方面,魯特納也有自己的發現:新居民短時間內難以融入阿姆斯特丹的單車文化,開私家車仍是他們出行的首選。此外,道路規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居民將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的可能,比如在人口聚居的東北部,人們需要繞道數公里才能過河進入市中心———有人建議為騎車族挖一條隧道,但造價太高;還有人建議造一座橋,無奈港口管理者又站出來反對。
“我願意傾聽大家的意見,但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魯特納説,“不過交流是一切的前提,我希望人們帶著問題來找我,市政廳歡迎大家的參與。”(陸紓文)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