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敏感時刻普京再訪克裏米亞 欲控場非督戰

2016年08月22日 06:58:39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原標題:普京再訪克裏米亞:“控局”非“督戰”

  記者 張春友

  過去十天,俄烏關係因俄羅斯方面指責烏克蘭軍方試圖在克裏米亞發動“恐襲”未遂而再度緊張。俄總理梅德韋傑夫表示,“俄羅斯正考慮斷絕與烏克蘭的外交關係”。外界甚至分析認為俄烏可能就此開戰。就在這樣一個敏感時期,俄羅斯總統普京8月19日抵達克裏米亞並在當地主持一場安全會議。普京此行向外界傳遞了一個什麼信號呢?

  俄堅稱烏策劃恐襲

  對於克裏米亞“恐襲”未遂事件,俄方堅持認為,“恐襲”事件是由烏克蘭方面策劃的。俄方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理由:第一,俄已經逮捕了7名涉案人員,其中葉夫根尼帕諾夫已經招供,烏克蘭方面儘管拒不承認,但拿不出駁斥證據;第二,俄即將於下個月舉行杜馬(議會下院)選舉,在通過全民公決形式“脫烏入俄”的克裏米亞發動恐襲,有利於擾亂當地局勢,為烏克蘭收回克裏米亞提供可能;第三,隨著烏克蘭危機“常態化”、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及歐盟一體化進程的倒退,借對抗俄羅斯上臺的波羅申科政府“無作為”的表現越來越明顯,不僅外部勢力對其“失望”,波羅申科政權內部也爭鬥不斷,此時在克裏米亞發動“恐襲”,有助於波羅申科政權重新吸引西方關注,借外部衝突提升自身支援率;第四,一旦俄烏發生直接軍事衝突,一直積極尋求“加盟入約”的烏克蘭必將把北約“拖下水”,從根本上説也是波羅申科穩固自身統治的一種手段。

  由於烏克蘭危機已經長達兩年,諾曼底四方會談及《新明斯克協議》均未能給出烏克蘭問題的解決方案,只是維持了衝突雙方暫時的停火狀態。兩年來,圍繞烏克蘭問題的每一個節點都充斥著各種陰謀論的觀點,俄烏基本處於各執一詞、大打“口水仗”的狀態。此次有關克裏米亞“恐襲”未遂事件同樣難逃陰謀論的漩渦,原因眾説紛紜。

  俄烏加緊軍事部署

  烏克蘭波羅申科政府則對俄羅斯的指責進行了嚴正駁斥,否認烏克蘭參與了克裏米亞的“恐襲”事件。波羅申科指出,“俄羅斯的荒謬指責不過是託辭,目的是想以此為藉口實施更多針對烏克蘭的軍事威脅”。

  過去一週,俄烏一方面大打“口水仗”,另一方面都加緊在烏克蘭東部及克裏米亞進行軍事部署。首先是俄羅斯方面,俄在8月11日召開的俄聯邦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重新明確了確保克裏米亞半島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的補充措施,而俄南部軍區12日宣佈已在克裏米亞部署俄最先進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

  作為回應,12日,烏克蘭將東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地區和克裏米亞邊境的恐怖威脅預警級別提至最高,即面臨“實際威脅”的紅色預警。事實上,克裏米亞“恐襲”事件後,烏克蘭東部衝突呈升級態勢。

  衝突不符俄方利益

  此次克裏米亞之行已經是兩年來普京的第五次到訪,在俄烏關係再次劍拔弩張的時刻,普京此訪是為了“督戰”還是另有目的呢?

  此間分析認為,一方面,北約及俄羅斯在烏克蘭周邊舉行大規模軍演已成為雙方在這一地區軍事對峙的具體體現,雖然近期發生了克裏米亞“恐襲”事件,俄方也向俄烏邊境部署了S-400防空系統及約4萬兵力,但不能據此認定俄方準備向烏克蘭開戰。而在當前,克裏米亞完全處於俄羅斯控制之下,烏克蘭方面想主動進攻克裏米亞不具現實可能性。

  另一方面,俄羅斯即將於下個月舉行的杜馬選舉對普京是否在2018年總統大選中謀求連任具有重要鋪墊意義。俄羅斯近期的外交政策調整、內部核心團隊人事變動都是為此作準備的,而尋求解決烏克蘭危機的途徑,進而迫使西方解除對俄經濟制裁才是普京及其團隊的根本目標。在杜馬選舉的關鍵時間,發動一場與烏克蘭的直接軍事衝突從政治、經濟、外交各個方面並不符合俄羅斯當前的根本利益。

  8月12日,俄總理梅德韋傑夫只是“威脅”稱或與烏克蘭斷交,但15日俄外長拉伕羅夫就出來表態,“此時斷絕與烏克蘭的外交關係不符合俄方利益”,可見,雖然“恐襲”事件激怒了俄羅斯,但俄對處理與烏克蘭的關係還是非常理性的。普京在19日的俄聯邦安全會議上表示,“儘管烏克蘭不願與俄保持大使級外交關係,但莫斯科不想使俄烏關係發生逆轉,俄將設法與烏保持接觸”。

  可見,普京此次到訪克裏米亞,“控局”的目的和意義遠遠大於“督戰”,烏克蘭問題遠非是一場局部戰爭就能夠解決的。

  來源: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