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吳曉球:G20不僅是“救火者”應致力於長期可持續發展

2016年07月29日 14:42:52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字號:    

吳曉球:G20不僅是“救火者”應致力於長期可持續發展

代睿攝

  人民網北京7月29日電 (李警銳)二十國集團智庫會議(T20)29日在京開幕。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不能簡單把G20理解為短期政策協調的“救火者”,應構建一個長期、包容、可持續增長政策。

  吳曉球表示,G20在2008年升格為領導人會議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最初幾年是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領導人會議以後,部長級會議做出重要貢獻。八年來,G20內部結構上發生一些重大變化,但這種變化並不意味著G20的作用下降。實際上全球經濟發展具有不確定性,特別是下一輪經濟長週期增長的動力在哪也不確定,而且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還未消除。

  吳曉球指出,不能簡單把G20理解為“救火者”,“救火”的時候重要,“不救火”就不重要,實際上“不救火”的時更重要。因為需要協調全球政策,尋找全球經濟的前景和動力。雖然早期是在尋找應對危機的機制,而現在正在尋找一個全球經濟增長的長效動力和機制。同時,過去更多在協調週期性、短期的政策,現在應思考如何構建一個長期、包容、可持續增長的政策。

  第一,要構建一個新型全球關係,經濟、貿易和金融至關重要。首先要了解或研究全球經濟未來趨勢,以及全球金融可能蘊含的內在風險,對此趨勢和現實要心中有數。

  全球經濟長週期增長的動力在哪?科學技術的變革和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力。貿易自由化和投資的便利化,是全球貿易規則和經濟規則的核心。金融蘊含潛在風險,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已過去8年,但2008年很多國家採取純粹的貨幣主義態度刺激經濟增長,為全球的金融市場埋下危機伏筆。

  第二,構建新型全球關係,中國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也是經濟最有潛力的國家,它對構建新型全球關係的貢獻,主要看改革。

  中國正在推行供給側改革,其核心是結構改革,主要通過市場化機制和市場化理念推動供給存量的改革。另外,中國金融改革在最近幾年已經提速,主要包括推行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金融結構的證券化改革,以及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責編:覃博雅、常紅)深度閱讀

  學者熱議南海仲裁案何時“退燒”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25日通過一項聯合聲明,重申2002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在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承諾全面有效完整落實《宣言》。在圍繞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的有關紛爭與炒作仍未“降溫”之際,由中國和東盟十國外長髮表的這份聯合聲明,被有關專家視為有分量的“一劑退燒藥”。

國際|國際觀察

  專家:中日關係應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相互依存當前中日關係呈現出一種歷史週期作用下的“新常態”。基本特徵是兩面性凸顯。中日經濟合作現在已經深深嵌入了國際分工體系之中。相互依存、合作共贏,和則兩立、鬥則兩傷,構成了中日關係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戰略基礎。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