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急需人體器官移植患者的“重生夢”還有多遠?
新華網哈爾濱8月11日電(記者 熊琳)國家衛生計生委日前公布了包括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165家被批準開展人體器官移植項目的醫院名單。這份名單上的醫院遍布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意味著中國器官移植醫學技術水平的日趨成熟。然而巨大的供應缺口讓人擔憂,急需人體器官移植患者的“重生夢”還有多遠?
2013年,國內存活時間最長“換心人”--黑龍江省尚志市中學教師于文峰迎來心臟移植手術後的第19個“生日”,我國心臟移植術後最長存活時間記錄被刷新。在眾多心臟病患者中,于文峰無疑是幸運的。盡管我國醫生的心臟移植技術已經基本達到國際水準,但能夠進行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仍然寥寥。
人體器官資源稀缺仍是目前我國急需器官移植患者“重生夢”的最大阻礙。統計數字顯示,盡管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國,但供需差距過大仍是我國器官移植醫學事業面臨的重大瓶頸。每年全國器官衰竭病例達30萬例,只有不到1萬人可獲得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臨床需求通過正規渠道難以獲得滿足,巨大的供應缺口催生了地下人體器官交易網絡。2012年,江蘇省常州市查處的一起特大組織出賣人體器官案件,就抓獲犯罪嫌疑人16名,打掉人體器官非法買賣中介團夥4個,解救賣腎青年20人。非法器官交易行為帶給普通社會民眾的不是希望,而是對自身生命健康安全和非法渠道獲取器官安全的深深憂慮。
普通民眾也在積極想辦法應對“人體器官需求荒”,患者親屬間的活體捐獻案例屢見報端。山東省濰坊市“暴走媽媽”王傳麗為救身患尿毒症的兒子,每天暴走10多公里減肥,最終使身體各項機能達到換腎標準。感人至深的救子故事背後,折射出目前國內人體器官捐獻遭遇的現實尷尬。
“長期缺乏供體的最終結果不僅是患者喪失生存機會,醫生技術水平也面臨停滯甚至倒退的危險。”一家具備人體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醫學人才需要梯隊培養,沒有供體只能讓年輕醫務人員處于有理論沒實踐的尷尬中。這些年,醫院不得不花錢送醫生去國外進修,防止醫技水平滑坡。
業內人士認為,解決人體器官捐獻問題仍然需要標本兼治。有限的人體器官資源分配更加公開透明是“治標”,要想“治本”還需要從喚醒國人的捐獻意識、打破偏見著手。這需要加強公益知識宣傳、制定相應鼓勵措施,同時對現存非法買賣人體器官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來源: 新華網 2013年08月11日 15:14:28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