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問題無疑是當前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尤其是一些西方國家極其“熱心”地推動聯合國制裁敘利亞,以實現他們所想看到的政權更疊。然而,日前安理會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的投票,以及敘利亞問題近幾個月來的起伏,都讓人不由對西方國家的表現畫一個問號。
這個問號的答案,就是敘利亞問題再次暴露了西方國家所奉行的雙重標準。
西方國家熱衷於宣稱自己是講民主的。但此類民主在敘利亞問題上卻變成了為制裁和外力推動政權更疊、挑撥戰爭而進行的投票。在敘利亞問題的演進過程中,某些西方國家出於一己之私,熱衷於干涉敘利亞內政,煽風點火,挑撥離間,唯恐天下不亂。他們不斷散佈安南斡旋和聯敘監督團“無用論”和“失敗論”,以此來誘導輿論。根據有關國家在安理會提交的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敘利亞政府必須在10天內從城市撤出武裝部隊並停止使用重型武器。如果這一要求未得到執行,安理會將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對敘採取經濟制裁或軍事打擊等手段。人們不禁要問,對這種“內容不平衡,旨在單方施壓”的草案進行投票,難道不是在為戰爭而進行的投票嗎?在別國境內製造混亂,然後以人道主義災難為由為武裝干涉找藉口,這樣的手法,西方用了不止一次,早已引起了人們的警覺。
西方國家經常把“反恐”挂在口頭,但他們對日前發生在敘利亞國家安全總部的自殺式爆炸襲擊卻連一句“譴責”都沒有。要知道,這次爆炸事件直接導致了包括敘國防部長和副部長在內的高官死亡。這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他們國內,怕是早就要引發另一場“反恐戰爭”了。
不但如此,他們還為此唱起了讚歌,稱這標誌著敘利亞政府“正失去對國家的控制”,是“巴沙爾末日的開始”。這樣的做法,不是“拉偏架”又是什麼?事實上,這不是西方那麼快忘了自己“昨日的痛”,而是其慣使的“雙重標準”的又一次體現。
有些西方國家習慣強調理性,但敘利亞問題卻反映出他們這種理性實質受限于其利益追求,不是客觀公正,而是變質為一種“利益理性”或者“工具理性”。
西方國家支援敘利亞反對派、對敘政府施壓、在涉敘草案中給聯敘監督團延期設置先決條件和障礙、試圖改變甚至推翻敘利亞問題“行動小組”日內瓦會議來之不易的共識,這一系列動作,從根本上來説,都是為了自己在中東的戰略利益。為此,他們甚至可以不顧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不顧敘利亞人民的真正利益。假如不是敘利亞“不聽話”,西方國家或許對其內部事務不會那麼感興趣。畢竟,在“阿拉伯之春”中,對反對派進行鎮壓的中東國家,也並非只是敘利亞一個。
各國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是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敘利亞的前途命運應由敘利亞人民自主決定,而不是由外部強加。但個別西方國家提出的決議草案,給人的印像是其不願看到聯敘監督團延期,不願看到通過敘利亞人民主導的政治進程解決當前危機。這種決議草案如果通過,無異於打開了軍事干預敘利亞的大門,導致“利比亞模式”的重演。中俄在這種涉敘決議草案中投反對票,是在維護敘利亞人民及阿拉伯國家的利益,維護聯合國以及安理會的作用與權威,維護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正如一位中國學者所言,如果説中俄在這個問題上處於孤立,那也是一種“光榮的孤立”。(呂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