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日本奧姆真理教骨幹落網 專家稱或難以對其輕判

時間:2012-06-04 15:11  來源:中國廣播網

  菊地直子資料照/新華社發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曾經旅居日本或曾到日本旅遊的人對三個名字很熟悉:平田信、高橋克也、菊池直子。這三人都是參與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案的奧姆真理教元兇,因此通緝的告示高懸在幾乎所有的地方。

  今年的新年夜,平田信走進東京市千代田區一處警察局,結束逃亡生涯,警方隨後將他逮捕。然而,高橋克也和菊池直子仍然在逃。

  今天,禮拜一,開始一週忙碌的日本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首相野田佳彥的身上,因為他要更換至少四名內閣成員。然而另一條新聞卻搶了"野田"的風頭:潛逃17年的菊池直子被捕。

  菊池直子現年40歲涉嫌與原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合謀,于1995年3月20日,在東京地鐵車廂內散佈了劇毒的沙林毒氣,造成11名乘客死亡,大約5500人重輕傷。

  6月3號上午,警方依據舉報人提供的線索找到了菊池直子的住所,並在附近蹲守,當晚八點菊池下班回家,警方靠近她問到,你是菊池嫌疑犯嗎?菊池當時輕聲回答是的,警方隨後把她移交給東京警察廳,在確認其指紋和有關供述後,以殺人嫌疑予以逮捕。

  菊池之所以逃亡17年,一是在較長時間內沒有擺脫原奧姆真理教對她的洗腦,同時還曾經得到了他人的幫助找到了工作維持了生計,此次警方將與菊池一起居住六年的一名男子以庇護在逃犯的嫌疑逮捕。奧姆真理教另一名骨幹平田信去年12月31日夜向警方自首,結束了近17年的逃亡生涯。警方隨後將對菊池和另一名在逃犯高橋克也的懸賞金額從500萬提高到1000萬日元。

  至此奧姆真理教一案中就只剩一名在逃人員,就是現年54歲的高橋克也,警方認為菊池可能知道高橋克也的前所,目前正在對此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1995年3月20日上午7點50分,東京地鐵內發生了一起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恐怖事件,震驚世界,造成12人死亡,約5500人中毒,1036人住院治療。事發當天日本政府所在地及國會周圍的地鐵主幹線被迫關閉,26個地鐵站受影響,東京交通陷入一片混亂。這一事件給剛剛經歷了阪神大地震的日本社會和公眾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據日本警方調查,當時連續發生的包括地鐵毒氣案在內,10起殺人或殺人未遂案均由世界公認的邪教團體奧姆真理教所為,涉嫌這些案件的14人最終被以殺人罪起訴,其中2人被判死刑,4人被判無期徒刑。

  日本的經濟高度發達,然而邪教卻始終屢禁不止,它的破壞力更是不容小覷,沙林毒氣殺人于無形,然而,它的毒害僅僅是身體上的嗎?究竟是什麼讓日本總是深陷邪教的陰影中?

  在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看來,日本奧姆真理教盛行與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後,一些人失去了方向感、精神沒有寄託有關:

  劉江永:邪教組織還有一些右翼教團就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再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對宗教教團的管理有相應的法律,除了傳統宗教,佛教、基督教、日本神道教、天主教等等以外,日本對一些新的宗教團體、新宗教,在法律上允許它的存在。

  正是因為政府在這方面的放鬆,使得"毒草橫生",各種人為了不同的利益,一些人甚至為了斂財而成立了自己的新宗教:

  劉江永:因為宗教團體的不動産是不上稅的,另外可以通過信徒斂財,所以它實際上成為一個打著宗教團體面目出現的經濟活動。日本的一些信徒,有些是屬於日本的弱勢群體,他們在經濟蕭條的時候,精神上也非常的鬱悶,找不著寄託,所以新宗教給他們提供一些人生指南,使他們能夠解脫痛苦,他們就容易上當受騙。

  按照劉江永的解釋,日本邪教受歡迎除了政治環境的寬鬆,也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係。時至今日,回過頭來,再重新審視今天的日本,經濟高度發達,邪教還有生存的土壤嗎?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劉江永:在最近幾年,雖然是老牌的自民黨下去了,新上來的民主黨也是一個保守政黨,它執政幾年來在民眾當中支援率很低,所以日本當局處於動蕩的狀態,朝野得不到很高的支援率。這些打著新宗教名義出現的右翼教團開始為今後在政治上打開局面擴大信眾。

  像石原慎太郎挑動一些極端的敏感的話題,煽動民主主義情緒把矛頭指向國外,為下次大選贏得更多的選票打基礎。日本民眾的社會的心態處於迷茫。究竟日本將來怎麼發展?很多人是處於困惑。在這種精神狀態下,再加上經濟不景氣,一些打著新宗教名義出現的教團還是可以得到一些受眾的支援。

  目前,對菊池直子的審判還沒有正式開始,但根據前期對落網的奧姆真理教嫌疑人的審判。業內專家判斷,恐怕不會從輕發落,畢竟,毒氣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是多代人心靈的創傷。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