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國際觀察:俄羅斯在理想和現實間尋找平衡點

時間:2012-05-07 10:23  來源:人民日報

  5月7日,普京第三次宣誓就任俄羅斯聯邦總統。

  普京4年前離開總統寶座時,以其個人威望和執政的統一俄羅斯黨政治實力,完全有可能修改憲法中有關總統不得連任一次以上的條款。普京以“呵護憲法”為由,選擇暫別克里姆林宮,以總理的身份繼續為俄羅斯服務。僅從這一點看,普京接手的國家同過去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固然有其穩定性,但現實的明智選擇同樣不容忽視。

  在世人眼中,普京是一個超級現實主義者,普京本人對其現實感也毫不回避。面對蘇聯解體留下的亂攤子,身處艱難的轉型期,務實理應成為俄羅斯政治家的底色。維護國家的完整統一、處理敏感的利益調整,在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捍衛大國地位,這一切都容不得絲毫浪漫,不能有任何閃失。領導力和執政力分散,不僅是政治家個人的悲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是國家混亂的同義語。

  普京是位線條豐滿的政治家,其身上同樣有理想主義一面。在國內政治生活中,普京強調法制的尊嚴、政黨體系的健全和公民社會的活力。2000年,普京首次入主克里姆林宮時,曾提出過“向西一躍”。普京認為俄羅斯文明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讓俄羅斯成為歐洲“平等一員”是其重要的外交理念。

  俄羅斯是一個直至20世紀初才擺脫沙皇統治的國家。在長達數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統治力的絕對強勢備受推崇,甚至被抬高到治理國家重要手段的地步。正是基於這一政治傳統,俄羅斯不少政論家在總結普京第一個總統任期“成功秘訣”時,講過類似這樣一段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擁有“雙保險”,即精英階層的敬懼和老百姓的熱愛。前者指“金融寡頭”和一些大實業家有在蘇聯解體前後侵吞國家資産的道義污點,後者指生産的恢復和油價高啟讓普京擁有改善民生的資源。

  歷經兩個總統任期並擔任了一屆政府總理,普京重回總統寶座,這恐怕已不是簡單的“兩點論”所能解釋的了。研讀托爾斯泰等俄羅斯經典作家的作品,不難發現還有一種思想同樣備受推崇:俄羅斯人民之所以跟著強有力的領導走,是因為他們願意跟著走。這一思想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有相通之處。普京的成功歸根到底還是在於他領導國家走向富強並贏得人民的真心擁護。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