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日本地震週年海嘯垃圾處理緩慢 難覓對口援建

時間:2012-03-06 15: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日本在處理垃圾這件事上總是表現得耐心十足。如今看來,在地震海嘯災區,那些廢墟垃圾的處理時間將伴隨著災區復興的整個時期。

  截至2012年2月21日,來自日本政府的一項調查表明,時隔將近一年,東北3個重災區的海嘯垃圾回收速度僅為5%,其中岩手縣最快,也僅處理了8%。

  照這個速度進行下去,日本災區的整個復興計劃將大大受阻。日本核事故擔當大臣細野豪志不無擔憂的表示,原計劃3年內要全部處理完畢,就現在處理的速度看,非常緊迫。而日本政府已經不止一次的呼籲災區以外的地區,向災區伸出援手,積極接受來自災區的垃圾。

  細野豪志解釋,處理緩慢的原因是,災區焚燒垃圾的處理場數量有限。已經超過了災區各縣的承受力,但向外縣運送,又苦於沒有接受方。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做國民的工作,希望每個國民都可以為災區“做貢獻”。

  這仿佛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繼去年地震災區的食品成為“風評被害”的受害者之後,災區垃圾如今又成為一個敏感的存在。去年,當來自地震災區的部分菠菜檢測出核輻射超標後,迅速殃及到整個災區,不管來自何處,日本人對於東北災區的食品一律避而遠之。這一事件,成了日本舉國譁然的“風評被害”。

  而如今,災區垃圾成為避之不及的“被害者”。對於來自災區的垃圾焚燒,是否會出現放射性物質,大多數日本人“感到非常不安”。近日,一份日本全國問卷調查顯示,約有八成的地方政府對接收災區垃圾,表示為難。

  日本政府的復興計劃大多參照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當時,阪神大地震所造成的廢墟量,相當於日本約8年的垃圾處理量。為此,日本政府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才清理完畢。

  而這一次,東北大地震産生的垃圾量計是阪神大地震的1.7倍。加之日本人對於放射性污染的恐懼,垃圾處理時間表變得漫長而無期。

  來自中國的研修生仲介李欽差始終無法理解日本政府在垃圾處理上表現出的緩慢。“這在中國是無法想像的,汶川地震一年後,很多災區的新住宅已經拔地而起了。而在日本,災害仿佛才剛剛過去……”地震後的這一年,他大部分時間待在海嘯重災區岩手縣大船渡,面對堆積如山的垃圾廢墟,他不禁感嘆,日本人看待廢墟垃圾的回收與處理,甚至比重建家園看得更重要。

  前日本防災大臣松本龍曾高調誇讚“中國政府的對口援建是個很好的做法”,現在很多日本專家都非常關注中國的對口援建。“但這一點,日本學不會。”日本政府為預防大地震也曾做過“短期內”的對口援助計劃,但始終無法實施。比如這一次,來自災區的垃圾,始終無法找到對口支援的對象。

  在岩手縣陸前高田市,市役所官員大和田智廣對中新社記者説,“災民們不斷抱怨政府復興的速度緩慢。目前還有很多海嘯垃圾放在原地,時間久了對環境尤其對市民感情也是一種傷害。畢竟,看到家鄉總被廢墟環繞,難免想起悲劇發生的那一刻。”

  在過去的一年裏,陸前高田市多半的精力都花在了垃圾處理上。在2012年的復興預算中,垃圾處理費也佔到了三分之一。雖然,這些費用都由國家買單,“但本地的焚燒廠沒有那麼大的處理量,縣外也運不出去,只能等待。”他説。

  而另一個導致垃圾處理緩慢的原因是,“很多海嘯垃圾涉及私人財産,政府必須得徵求個人同意才能處理。哪些該留哪些該處理,必須要和本人協商。”

  如何把廢墟垃圾推銷出去,已經成為日本災區地方政府最為頭疼的事情。各地官員為了給當地的垃圾找到出路已經在四處奔波。

  前不久,岩手縣內的岩泉町,成功的將海嘯垃圾送去東京處理。之所以岩泉町的垃圾可以送得出去,是因為它位於岩手縣最北,距離福島較遠,受到輻射的可能性也不大。而陸前高田市的垃圾則沒有那麼幸運,因為距離福島縣更近。陸前高田的垃圾至今沒有找到接受方。其實,陸前高田市的輻射量和東京差不多,但一樣被“風評被害”影響。

  為此,日本政府不得不尋找垃圾當地處理的辦法。日本林業管理部門將出資建設4個生物焚燒發電廠,以處理大地震産生的大量垃圾。垃圾焚燒發電廠將建在岩手縣和宮城縣,預計每年可焚燒20萬噸垃圾,同時發電1.6萬千瓦,滿足3萬個家庭的用電需要。

  但這些發電廠最快也要2014年才能開始運轉。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