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專家稱中美能走出大國合作新道路 美需調適心態

時間:2012-02-16 13:22  來源:解放日報

  習近平副主席的美國之行牽動著中美乃至世界的目光,各方都想從中探究出未來兩國關係發展的軌跡。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副會長陳永龍大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嵎生大使、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心伯教授。

  將元首共識具體化

  記者:在訪問中,習近平副主席先後提出了建設中美合作夥伴關係的四點看法、發展中美關係的五點建議,您認為有何指導意義?

  陳永龍:習副主席的一系列表態,主要是落實胡錦濤主席去年初與奧巴馬總統確定的建設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的決策,並將之進一步具體化,希望借此訪推動中美關係繼續穩定、健康地朝前發展。

  我相信,中美都有這樣的良好願望,但現實與目標存在不小差距。我曾請教過布熱津斯基如何定位兩國關係,他用“不舒服的相互依存關係”來形容,非常形象。就拿熱炒的人民幣匯率問題來説,我問過蓋特納財長:“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人民幣匯率水準到底該如何?”他説他也不清楚,這不是經濟學能解決的問題,但華盛頓需要人民幣升值,因為現在美國的日子不好過。美國強制要求人民幣升值,中國自然很“不舒服”,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當然,單單正視現實與目標的差距是不夠的,需要拿出解決之策,習副主席訪美就是消弭分歧之舉,將中美關係向正確方向推進。

  中美關係需“路線圖”

  記者:在會見拜登副總統時,習近平副主席提出中美要攜手走出一條大國之間的新型道路。“新型道路”該如何解讀?

  陳永龍:處理當前的中美關係是沒有先例可循的,需要兩國共同塑造未來。有人提出中美關係相當於“二戰”後的美蘇關係,我覺得不妥。中美關係有其特殊性,兩國不是天生的對手,中國也沒稱霸的野心。當時美蘇在經濟上的關係很薄弱,現在中美經貿已經很緊密了。我覺得,中美需要建立一個“路線圖”,從宏觀上確定兩國關係應該怎麼發展,而不是搞所謂的戰略對抗。這需要創造性思維,也需要廣大民意認可。我相信,不管有多難,中美定能走出大國合作的新型道路。

  記者:在習副主席訪問中,安排有與美國前政要會晤,這種安排有何特殊涵義?

  陳永龍:這次會晤是此行的點睛之筆。因為這些老朋友在發展中美關係上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前者促成尼克松訪華,後者參與中美建交。中方通過此舉希望美國新一代領導人承上啟下,繼續智慧地處理兩國關係。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