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動蕩風暴連襲馬爾地夫

時間:2012-02-10 15:03  來源:環球時報

  對於馬爾地夫政變的消息,英國議會跨黨派馬爾地夫事務小組主席大衛艾密斯用“震驚”和“悲傷”描述自己的感受。英國廣播公司用“民主十字軍顏面掃地”為題做報道。據法新社報道,美國高級特使11日將到訪馬累。俄羅斯《真理報》8日評論説,納希德曾被稱為伊斯蘭世界最民主的領導人,對於西方推行的民主來説,這是個沉重打擊。去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曾稱納希德是自己“新結識的最好朋友”。

  用示威、暴力將領導人拉下臺,這熟悉的一幕讓人想到中東、北非至今甚囂塵上的“阿拉伯之春”。日本《外交家》雜誌稱,馬爾地夫事件恰恰是“阿拉伯之春”的對立面。在阿拉伯那些發生變化的國家,群眾力圖推翻獨裁者,以民主政體取而代之。而在馬爾地夫,民主政體卻被反民主集團劫持。

  納希德8日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表達了類似慨嘆。他寫道:去年推翻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和葉門獨裁統治者的一波革命固然會帶來希望,但馬爾地夫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教訓:一天能推翻獨裁者,消滅獨裁統治的殘余則要花上很多年。美國《華爾街日報>9日評論説,正如中東、北非國家的早期民主一樣,南亞地區也有理由擔心創建不久的自由民主政體會倒退。報道援引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切拉尼的話説,馬爾地夫此前一直是該地區的“希望之光”,但現在看來, “民主轉型出了差錯”。

  新聞網站“eTurbo”9日分析這種 “差錯”稱,就好像美國總統奧巴馬當 選後人們不切實際的高期望一樣,納希德就任總統不久,人們的失望之情就開始顯現。新政府上臺之際,世界經濟快速下滑。馬爾地夫民眾沒能立即從政府更疊中獲得任何經濟收益。英國《衛報》説,外媒將納希德勝選描繪為正義戰勝邪惡,但在其執政3年之後.前政權氾濫的政治交易、腐敗和暴力並未顯現出削減跡象。

分享到: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