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默克爾來華展開“信心之旅” 將訪粵為德企打氣

時間:2012-02-02 10:25  來源:南方日報

  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邀請,德國總理默克爾將於2月2日至3日正式訪問中國。在訪問期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和溫家寶總理將分別和默克爾舉行會談和會見。另外默克爾還將在中國社科院發表主題為金融和匯率政策的主題演講。結束北京的行程後,3日,她還將前往廣東,參觀當地德國企業並出席有兩國企業界人士參加的經濟論壇。

  對於默克爾訪華時間及地點的安排,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盟研究部主任崔洪建認為,從這些安排看,雖説默克爾此次訪華是“正式訪問”,但更像是“工作訪問”,因為她來華是為尋求解決具體問題。在歐債危機的早期階段,我國領導人出訪歐洲時都被稱為“信心之旅”,通過出訪來表態,為歐洲國家打氣。這次反過來看,默克爾來中國,是對中國的一次“信心之旅”。她會向中國通報歐洲在處理歐債危機的一些進展及採取的技術性手段,希望把這些資訊傳達給中國,向中方傳遞一種信心。

  應對歐債危機是主要議題

  2012年恰逢中德建交40週年,作為中德雙邊高層交往的龍年開篇之作,默克爾此次訪華,有不少德國的經濟界人士陪同。由於歐債危機持續蔓延,目前輿論亦普遍認為,歐洲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如何解決歐債危機,不僅關係到德國的經濟前景,也對中國今後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因此,默克爾訪華的主要議題是與中國領導人共同探討應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對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盟研究部主任崔洪建説,很多分析認為默克爾訪華僅僅是看重中國鉅額的外匯儲備。實際上,這只是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德國在歐債危機中的立場並不是著重于資金的短期流動,德國更著眼于中長期的考慮。中德之間的磋商和合作,更看重實體經濟的合作,著眼于提升競爭力。中德之間在經濟和貿易結構上很相似,都是出口大國。如果需要給市場傳達一個著眼于中長期的信心,那麼德國意識到,中德雙方會在經濟發展方面、促進國際貿易方面有一些舉措,而不僅僅是局限于“從中國拿錢去拯救歐洲”的角度,這不符合德國的長期考慮。

  崔洪建補充説,默克爾可能會向中國通報歐洲在處理歐債危機的一些進展及採取的技術性手段,比如進一步發揮歐央行的作用,來穩定市場,她希望通過將這些資訊傳達給中國,向中國展示歐洲在解決歐債危機時的決心和信心。

  2011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到1700億美元,除了歐債危機外,中德經貿合作將是雙方領導人關注的重點。“從短期來看,中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從中期來看,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從長期來看,只要中國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速度,中國就是德國和歐洲可以信賴的經濟和貿易夥伴。因此,默克爾為什麼選擇在此刻來中國,有種種考慮。”崔洪建告訴記者。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