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分析:突尼西亞革命迎1週年 年輕一代看不到希望

時間:2011-12-28 13:40  來源:新華網

  2010年歲末,在突尼西亞發生了一起失業青年自焚事件,這一事件立即在突尼西亞引發了後來被稱為“一月革命” 的民眾運動,推翻了本阿里長達23年的獨裁統治,並且還在中東地區産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也相繼發生了類似的民眾運動,這些國家的領導人或命歸黃泉,或身陷囹圄,或亡命海外,或面臨垮臺。所有這一切不僅改變了中東地區的政治版圖,甚至已經對整個世界的政治和外交格局産生了重大影響。

  一年來,突尼西亞各界不斷對引發這場民眾革命的真正原因進行反思和探討。突尼西亞著名經濟學家阿卜杜勒一加利勒貝杜伊最近在一次研討會上指出:“突尼西亞這場革命是由國家經濟脆弱、社會生存條件惡化而引起的,所謂的突尼西亞經濟奇跡實際上只是想像出的一種假像。”作為一名老記者,且在突尼西亞工作了兩年多,我對貝杜伊教授的分析深表認同。

  我是2009年11月底到任履新的,之所以選擇突尼西亞作為我幾十年駐外記者生涯的最後一站,是因為幾乎所有資料皆稱“突尼西亞政局長期穩定,經濟持續發展,是非洲地區最具活力的發展典範”。而我到任後,從官方拿到的第一份材料,就是本阿裏2009年參加總統大選的競選綱領,上邊説:“突尼西亞80%的人口己進入中産階級,突尼西亞將在2014年進入世界發達國家行列。”

  兩個月後,為完成一次採訪任務,我驅車縱貫突尼西亞全境,沿途的所見所聞,與當局和一些國際機構宣傳的相差甚大。於是我決定對這個“神秘”國家進行實地調研。在隨後的10個月裏,我幾乎走遍了突尼西亞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足跡遍及它的24個省市,曾到過旅遊勝地,也曾到過荒僻海島,曾進過總統府,也曾進過百姓家,曾與上層人士打過交道,也曾與普通民眾聊過家常。在整個實地調研過程中,最直觀也是最強烈的印像是:眼前所看到的這一切怎麼和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情景如此相似?在這個擁有80%中産階級的國度,為什麼每次一停車圍上來的都是蓬頭垢面的討錢人?一個基礎設施如此落後、全國看不到幾家現代化大企業的國家,怎麼能在2014年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採訪中接觸到的年輕人最常説的一句話就是“只要一有機會,我就會離開這個國家”。

  正當記者準備進一步深入探究本阿裏政權如何統治這個千瘡百孔卻又被外界奉為“發展典範”的國家時,一場波瀾壯闊的人民革命爆發了,並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裏推翻了統治突尼西亞達23年之久的本阿裏政權。突尼西亞人民打出的“要工作、要麵包”口號,為這場革命做了最好的注腳。

  突尼西亞革命已經一年了,人們期盼的工作和麵包有了嗎?記者最近採訪了一位80後女孩。今年28歲的瑪奈爾生於所謂的“中産階級”家庭,2007年畢業于突尼西亞影視藝術學院,大學畢業5年來,她為找工作曆盡艱辛,受盡屈辱,但卻一再碰壁。“本以為革命後情況會好一些,沒想到反而更糟”。瑪奈爾流著眼淚告訴記者,她對這個國家“徹底失望了”,目前正在辦理移民簽證,準備和母親前往阿布扎比,投靠已經在那裏定居的弟弟。

  近日的一項民調顯示,大約23%的突尼西亞年輕人對國家的未來“不樂觀或一點也不樂觀”,因為這一年來,整個國家依然在各種撲朔迷離的亂象中掙扎,廣大民眾翹首企盼的社會安定、經濟復蘇和政治民主不僅沒有如期而至,反而越來越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可望而不可及。特別是就業問題,依然像噩夢一樣折磨著突尼西亞年輕一代。(記者 康新文)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