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布會 | 新聞人物

金正日逝世:其所創權力架構仍將長期影響朝鮮

時間:2011-12-27 10:20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圍起來的市場經濟”

  在見識了市場經濟的威力和威脅後,朝鮮最後選擇了“圍起來的市場經濟”。

  凡與金正日接觸過的外國政要,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都認為金正日是一個能夠認清時勢並且對外部世界有清楚把握的人物。這樣的一位人物不會不清楚,所謂“先軍政治是萬能寶劍”的說法,只有階段性的合理性。“先軍政治”不是生產性的,這就是這一政策注定無法長久的所有理由。

  但是,鑒于朝鮮習慣于不公開總體施政目標、重要政策經常突然宣布以追求震撼效果的習慣,直到朝鮮黨和政府2007年提出“打開強盛大國之門”的口號時,外部世界才能確認朝鮮準備重建國民經濟體係的決心。在此之前,朝鮮雖然在困難時期也採取了很多靈活的政策,但這些政策往往反復多變、執行者動輒得咎,其應急的成分更強一些。

  今天看來,最困難時期朝鮮中央和地方採取的那些措施,其實包含了不能宣之于口的“試點”涵義。但金正日的政治繼承方式,使他很小心地避免給外界以“變更父親成法”的印象,而朝鮮國內對如何進行開發和改革,又確實缺乏經驗和技巧。這就導致了金正日多次考察中俄開放地區和企業、國內市場經濟時有反復卻總體向前邁進的局面。

  參照金正日在朝核危機上的表現可以發現,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非常在意政策時間表的設計和決策時機的選擇。

  在見識了市場經濟的威力和威脅後,朝鮮最後選擇了“圍起來的市場經濟”。朝鮮存在合資企業、存在對外開放,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孤立和封閉的地區基礎之上的。2008年,在已經誓言要建設“強盛大國”後,金正日還是站在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立場上,高度嚴厲地抨擊了市場經濟,這也為2009年震動全國的幣制改革埋下了伏筆。

  那麼,圍起來的市場經濟如何與已被證明失敗了的“蘇聯模式”對接,就構成了金正日經濟改革計劃全部的奧秘所在。其中最根本的邏輯悖論,是如何使經濟體係的開放需求和社會生活的閉鎖需要兼容起來。2010年金正日又重提父親讓朝鮮人民“吃米飯、喝肉湯、穿絲綢、住瓦房”的目標,並在2011年年初公布了《國家經濟開發十年戰略計劃(2011-2020)》。這份計劃強調國家投資和技術發展,卻沒有提及開發主體和政策選擇。可惜,那些外界關注的真正議題,都深藏于這位突然病逝的領袖的腦海之中了。

  從1942年開始,到市場經濟或計劃經濟為止,神秘主義籠罩下的金正日將軍帶走了其思考的最後秘密,朝鮮的未來,等待白頭山的新一代作出回答。

  隱士之國

  以漢城為都城的李氏王朝,從1392年開始統治朝鮮半島,直到19世紀末期,其文化和政治都受到中國的影響,形成以儒家為主導的意識形態;統治者嚴禁國民與外國人接觸,嚴禁外國旅行者進入領土。因此,19世紀的朝鮮被西方人稱為“隱士之國”。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