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利比亞模式”折射北約發展趨勢 論成敗為時尚早

時間:2011-12-13 14:34  來源:新華網

  2011年,北約因利比亞軍事行動再度在國際舞臺上“揚名”。在歷時7個月的作戰中,北約未折一兵一卒,如願扶植利比亞反對派推翻卡扎菲政權。在總結這場突發軍事行動時,觀察人士和媒體普遍將其稱為“利比亞模式”,以區別於北約以往的軍事行動。

  隨著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變化,成立60多年的北約早已把軍事觸角伸到傳統的行動區域之外。利比亞之後,北約是否會將這一模式作為域外軍事干涉行動的範本,用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值得深思。

  “利比亞模式”四大特點

  第一,美國和歐洲國家在軍事分工上首次出現調整。正如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所言,這是首次由歐洲國家領頭的北約軍事行動,絕大多數的轟炸任務由英法兩國戰機執行。自願退居幕後的美國負責提供無人偵察機、空中加油機等裝備。

  第二,軍事行動規模有限,但求速戰速決。此次軍事行動主要實施空中精確打擊,完全排除派遣地面部隊的可能性,以避免陷入地面戰泥潭。在舊有政權被推翻、卡扎菲身死後,北約很快便宣佈軍事行動結束。

  第三,儘量避免單邊行動。在展開軍事行動前,北約獲得了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授權和阿拉伯國家公開支援,做到“師出有名”。這同北約此前軍事行動形成鮮明對比。

  第四,成員國可選擇“自願參與”,北約成為參與國家的聯合行動平臺。在此次軍事行動中,北約28個成員國只有一半實際參與,其中只有8個成員國參與了轟炸行動,軍事實力較強的德國和波蘭均袖手旁觀。

  折射北約發展趨勢

  “北約觀察”智庫的主任伊恩戴維斯認為,考慮到利比亞軍事行動在特定條件下發生,北約可能難以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克隆。但“利比亞模式”反映了北約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和趨勢。

  首先,北約內部利益分化。這點在利比亞軍事行動上表現非常明顯。戴維斯説,雖然北約成員國今後難以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完全保持一致,但考慮到北約擁有完善的指揮系統,具備協調成員國共同作戰的經驗和資源,它依然是成員國進行聯合軍事行動的最佳平臺。

  其次,跨大西洋防務合作的政治和經濟風向發生變化,美國開始向歐洲施壓,要求其分擔更多的防務。目前,美國戰略重心出現向亞太地區轉移的趨勢,加上未來數年內面臨軍費大幅削減的壓力,它開始考慮減輕在歐洲防務上的負擔,將歐洲國家推向前臺。

  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表示,利比亞軍事行動是一場“責任共攤”的行動,由歐洲國家而不是美國主導,這點值得今後的軍事行動借鑒。

  再次,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受經濟因素影響,美國開始進入戰略收縮期,無論是在阿富汗,還是在伊拉克。同樣,債務危機下的歐洲國家也面臨軍費削減的現實壓力。

  專家認為,軍力縮水和戰略調整還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北約放棄以往強硬的單邊主義做法,弱化其軍事霸權思想,在對利比亞動武問題上出現策略性調整,包括獲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和地區國家公開支援。

  斷言成功為時尚早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安全專家奧利維耶傑恩説,雖然北約通過軍事手段在利比亞實現了既定目標,但現在就斷言行動取得成功仍為時過早:一是利比亞能否建立運轉良好的民主政權尚存變數;二是北約軍事行動所引發的爭議遠未平息。

  目前,利比亞在某種程度上已陷入“權力真空”。雖然利比亞已經成立過渡政府,邁出政權轉型的重要一步,但在“倒卡”戰爭中,利比亞出現眾多武裝派別,這無疑給利比亞未來的安全形勢埋下了隱患。在利比亞政權重建中,一旦各派利益和矛盾不能調和或激化,不排除爆發新的武裝衝突的可能。

  雖然北約在聯合國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通過後才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但其在行動中的做法還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質疑。北約始終堅稱其軍事行動的目標是落實安理會決議,保護利比亞平民,但實際目的始終秘而不宣。

  此外,北約在選擇空襲目標、派遣地面特種部隊等方面均有違反安理會決議之嫌。有媒體指出,北約此次涉嫌違反安理會決議的做法已引起國際社會的警覺和擔憂,今後北約要想獲得聯合國軍事行動授權將變得更加困難。(記者 張偉)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