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利比亞上空又見西方霸權主義身影

時間:2011-03-25 09:21   來源:北京日報

  3月23日,在利比亞貝尼沃利德,卡扎菲的支援者們參加示威遊行。新華社記者楊光攝

  觀點提要:

  時代變了,西方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習氣卻沒有變。這些年來,西方以“保護平民”為藉口,做過很多武力干涉他國內政,扶植聽話新政權的“實驗”,但被干預國及其所在地區沒有迎來“黎明”,倒陷入了無休止的動蕩之中。飽含利益動機的外來軍事干預解決不了一個國家的內部問題,內部的混亂無序只會給覬覦已久的外部勢力提供可乘之隙。這一點,所有嚮往和平的人都該引以為鑒。

  連日來,法、英、美等多國聯軍持續對利比亞進行空中打擊。這場名為“奧德賽黎明”的軍事行動摧毀了利比亞的防空系統,也造成了相當數量的平民傷亡。

  發生在利比亞上空的事情,讓人想起伊拉克,想起南聯盟,想起一百多年前侵華的八國聯軍。儘管今天,西方國家大談人權、民主、自由,大講文明、公平、正義,但事實告訴我們,時代變了,西方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實質卻沒有變。

  我們看到:聯合國原本旨在穩定利比亞局勢,制止針對平民暴力行徑的禁飛區決議,在巴黎會議的幾個小時中被匆匆篡改成了一個“授權對主權國家動武”的決議;美國總統奧巴馬甚至來不及通過國會批准,就倉促下令出兵;利比亞“革命”迅速演變成了西方軍事干預下的內戰,而打著人道主義、“保護平民”旗號的軍事干預,事實上可能導致更多無辜者喪命。無論是從《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準則看,還是從基本道義的角度看,事件最終演變的結果都令人痛心。

  時至今日,多國聯軍依然希望淡化這場戰爭的西方色彩,將這場急急忙忙發動的戰爭更多演繹為正義之戰。但在一方堅決要求“卡扎菲必須下臺”,另一方誓言“奮戰到底,絕不屈服”的情況下,勢必將有更多平民百姓被綁上這駕前途未卜的戰車。而無論是更多的流血,還是國際社會對利比亞將阿富汗化、伊拉克化、索馬利亞化的強烈擔憂,都是對多國聯軍所謂人道主義行動的莫大嘲諷。

  或長期內戰,或國家分裂,利比亞面對的可能是兩個同樣糟糕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在高高舉起的人道主義大旗背後,糾結的是有目共睹的現實利益訴求。就“大算盤”而言,空襲是西方列強的集體政治宣示,因為它們骨子裏依然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導者。就“小算盤”而言,或為收拾之前貿然承認反政府力量的笑柄,以“領導者”形象在新一輪總統大選中勝出;或為提升日漸式微的地緣影響力,贏得利比亞戰後“能源分紅”;或為繼續扮演“片兒警”或“世界警察”的角色……而無論是出於何種利益訴求,無論加入聯軍的各國表面上擺出來的姿態是什麼,潘多拉的盒子都已經打開,釋放出來的都是災難,利比亞平民都是最大受害者。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