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國際觀察:指揮權暗戰暴露歐美利益分歧

時間:2011-03-25 09:19   來源:新華網

  美、英、法等西方國家23日對利比亞實施新一輪軍事打擊,英國軍方同日宣佈利比亞空軍“已不具備攻擊能力”。

  然而,就在軍事上取得節節進展之際,西方主要參戰國卻陷入一場關於行動指揮權的爭執,充分暴露出歐洲國家內部之間以及它們與美國之間的利益分歧,給這場軍事行動平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各有盤算

  雖然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19日就打響了,但時至今日,對於軍事行動由誰指揮的問題尚無定論。有美國官員稱軍事行動歸美軍指揮,但根據法國國防部的説法,行動只是由美國“協調”,而非指揮。

  分析人士認為,其實不管是指揮還是協調,根據軍事實力,行動由美軍負責似乎天經地義,但美國出於戰略考慮,在這次行動中表現並不突出。考慮到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已牽扯美國過多精力,且美國在利比亞問題上沒有太多現實利益關切,其所持立場不難理解。美國國防部長蓋茨、總統奧巴馬已先後表示要“在數天內儘快交權”,並提出兩個選項:由北約或者英法聯合指揮這次軍事行動。

  據此間外交人士分析,美國雖然出了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其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北約,畢竟近幾十年來美軍在軍事行動中從未聽命于其他國家的指揮。

  對於北約這個選項,美國、英國、義大利和挪威均表示支援,但法國卻持反對意見。法國外交部長朱佩表示,北約這一軍事組織在阿拉伯世界本就形象不佳,如果再牽頭對利比亞這一阿拉伯國家動武,影響可能會更壞。此外,參與這次行動的阿拉伯國家也不願意在北約的旗幟下行動。

  法國的理由可謂冠冕堂皇,其所提及的阿拉伯因素也不得不讓參戰國謹慎考慮。但有歐洲媒體認為,法國在這次行動中一直積極充當領頭羊,總統薩科齊明年面臨大選,急於利用軍事行動在政治上得分。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會更傾向於主導行動,或退而求其次,與英國共同指揮。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