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會聲音

2016年03月16日 10:2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見證無數歷史時刻的人民大會堂,在三月春風裏敞開大門。西裝、中山裝、軍裝、民族服裝……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匯聚一堂,共商國是。

  這是讀懂中國的一扇窗口,也記載了中國民主法治的進程,鐫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實踐。

  兩會有一份備受矚目的日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下團組”。今年,他分別參加了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黑龍江、湖南、青海、解放軍代表團審議,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委員並參加聯組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十三五”規劃即將拉開大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攻堅克難。民情、民智、民意,習近平廣泛聽取意見。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到“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再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他的講話飽含期待和囑託,字裏行間充滿溫暖和力量。

  春風拂面,春天的訊息從兩會現場傳遍千家萬戶。

  定心

  經濟制度不動搖

  中心工作齊發力

  3月4日,總書記今年兩會首次“下團組”,主題聚焦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尤其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意味深長。

  在世界經濟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中國能否繼續引領發展?速度換擋、動力轉換過程中,中國經濟政策有何變與不變?中國之問,也是世界之問。

  匯聚眾多民營企業家的民建、工商聯界別,來自不同行業的10位委員發言。習近平專注傾聽、語氣堅定:“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兩個毫不動搖”及“三個沒有變”,給民營企業家一顆定心丸。不久後,《人民日報》全文刊出這篇講話,彰顯出它不尋常的分量和意義。

  “眾人拾柴火焰高。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總書記反覆強調這組辯證關係。

  把脈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習近平著眼于“落實”二字。

  有的民營企業家把眼前困難形容為“三座大山”: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聽到總書記引用這個比喻,一些委員有些吃驚。南存輝委員卻認為在情理之中:“在浙江工作時他就很關心民營企業發展,體察民情。”

  總書記給出了問題的解決之道。“主要是‘最後一公里’問題。我還是那句話,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讓民營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

  促進公有制經濟發展,習近平強調“內生動力”一詞。

  王波代表來自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哈爾濱電機廠幹了30年,親歷國有企業發展變遷。總書記聽了她的發言,強調説,對國有企業發展,政府的作用更多體現在支援、扶持、杠桿作用,但沒有現存的“金娃娃”擺在那裏。國有企業要深化改革,要“借東風”,激發內生動力,在競爭中增強實力。

  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會上,習近平囑咐企業家正確認識、積極適應新常態,爭取新常態下的新作為、新提升、新發展。

  王文彪委員很自豪,他從綠色發展理念和新常態中找到了商機。聽説他把“沙窩窩”變成了“金餑餑”,習近平頗感興趣。會議結束後,王文彪緊緊握住總書記的手,再次講述治沙扶貧的夢想和規劃,習近平微笑著鼓勵他,一定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加紮實。

  很多企業家細細揣摩總書記講話中傳遞的機遇:“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帶來了許多難得的重大機遇。”習近平以歷史和全局眼光作出深刻判斷:把握住時間窗口,“可以做大文章”。

  察勢者智,見微者明。經濟新常態下的另一個“苗頭”,習近平在參加黑龍江團審議時,給出透徹分析。我們講經濟新常態不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論英雄,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不是矛盾的,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奮力走出全面振興的新路子。

  暖心

  民生民情總關切

  補齊短板解民憂

  心繫民生,滿眼民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國內考察“路線圖”覆蓋了不少貧困村。民生,總書記心中一直的牽掛。兩會期間,在和代表委員的互動中,習近平自然流露出這份關切,溫暖著來自一線的代表委員。

  3月7日上午,人民大會堂黑龍江廳。種糧大戶、小學教師、村支書、産業工人……普通基層代表來了,帶來了一線百姓的心聲。總書記聽得格外仔細,向他們了解具體情況。

  “來北京前,村裏老鄉就囑咐,一定要向總書記表達大夥們的心聲。”種糧標兵孫斌代表皮膚黝黑。他是來自黑龍江省樺南縣梨樹鄉和平村的農民。

  習近平問,樺南縣是不是以種植業為主,玉米分級收購優質玉米能佔多大比重,産量上有沒有區別,機械化程度如何……總書記對於糧食安全的關注、對於農民生活的關心,讓孫斌很感動。

  “總書記的親民務實、關心百姓,已經深入人心了。”心暖了,動力更足。“我們也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厚望,生産更多綠色安全的糧食和糧食産品,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多做貢獻。”

  2013年11月,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深入貧困山區共商扶貧攻堅大計。“精準扶貧”也是在這裡正式提出。

  8日上午,習近平來到湖南團參加審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郭建群代錶帶來十八洞村近兩年“精準扶貧”進展情況。

  習近平關心地詢問,“現在每人平均收入有多少了?”“村裏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條件比十八洞村還差的有多少?”郭建群説,村民笑容多了、求發展願望強了,連大齡男青年解決“脫單”問題也容易了。總書記和代表們一起會心地笑了。

  10日上午,青海團,笑聲陣陣。總書記的為民情懷讓大家“喜歡得不得了”。

  “農牧民現在生孩子都到醫院去嗎?”“村裏都有保健室嗎?鄉里都有醫院吧?”“青海有的地方面積很大,農牧民看病怎麼解決?”黃南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婦産科醫生娘毛先代表發言時,接連回答總書記一連串有關基層群眾衛生健康的問題,讓娘毛先直呼“緊張得不得了”,引得會場一陣笑聲。來自貴德縣河陰鎮大史家村的畢生忠代表,暢談了鄉親們眼中村子的巨大變化,高興地對習近平説:“我們那裏的老百姓把你喜歡得不得了!”

  心為民所繫,必為民所謀。

  談民生保障,總書記指出,“一手抓結構性改革,一手抓補齊民生短板”,“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堅決守住民生底線,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使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要更加注重教育脫貧,要更加注重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

  民有所想所求,便是服務的方向。

  説工作方法,總書記強調,抓工作不能狗熊掰棒子,我去過的每個地方我都要抓反饋。要堅持以民為本,民有所想所求,我們就要幫助他們,為他們服務。

  信心

  創新驅動加速度

  改革開放不停步

  圍繞中國經濟的聲音,隨著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更為紛擾繁雜。千磨萬擊還堅勁。習近平對中國發展充滿定力:“我國發展一時一事會有波動,但長遠看還是東風浩蕩。”“準確把握大勢,提振信心、推動發展。”

  白重恩委員認真記下這席話,他很是感慨:“經濟規律有波段和週期,困難時候反而是鳳凰涅槃的機遇。”

  “下團組”時,習近平一再講起改革。兩年多來,從深改元年的漸次展開,到關鍵之年的全面推進,改革在中國的歷史方位愈發明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習近平講到二者的辯證法、兩點論。他説,堅決扭轉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聽到有代表説簡政放權,他接連詢問:“下放還是取消?”“下放的能接得住嗎?”

  改革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密切相連。“下團組”的幾個省份,作為地區發展不同進程的縮影,也在用新發展理念衡量工作、指揮行動。

  上海,地處東部。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著力加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各項措施系統整合”……總書記對上海發展情況了然于胸,寥寥數語鼓舞了幹勁。代表們暢所欲言,圍繞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言獻策。習近平深刻指引上海的改革、創新之路。

  黑龍江,地處東北部,正面臨轉型升級的時代課題。前不久,中央《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出臺。對龍煤集團改革生存攻堅戰,總書記問得仔細。他強調做好“加減乘除”,“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瞄準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急躁是不行的,浮躁更不行。”

  湖南,地處中部。在發揮區位優勢、加快産業梯度轉移的路上步履堅實。2013年深秋,習近平深入三湘大地。此刻和湖南團代表面對面,總書記親切地同他們拉家常、話發展。他説,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的關係。結合農業大省的省情,他進一步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青海,地處西部。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青海的定位是生態文明先行區、迴圈經濟發展先行區等。總書記牽掛著那片青山、那方綠水。他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使青海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總書記始終懷揣這樣一份歷史責任。“下團組”期間,生態保護始終是重要關切。他向人大代表詢問森林停伐轉型情況,對代表們講起大草原大濕地大冰雪的寶貴資源,感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講改革、談發展、説創新,處處著眼于“不能突破生態這個底線”。

  決心

  正風反腐不姑息

  隊伍建設不鬆懈

  和民建工商聯委員座談時,習近平提出新型政商關係。篇幅雖短,卻字字千鈞。

  “我常在想,新型政商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概括起來説,我看就是‘親’、‘清’兩個字。”坦蕩清白、積極作為、靠前服務,潔身自好、遵紀守法、光明正大。這席話進一步為政和商劃定紅線,明晰交往之道。

  他的話擲地有聲:“反腐敗鬥爭有利於凈化政治生態,也有利於凈化經濟生態,有利於理順市場秩序、還市場以本來的面目,把被扭曲了的東西扭回來。”

  全面從嚴治黨,一場不能輸的鬥爭,關係人心之向背。面向8700多萬黨員、430多萬個黨組織,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抓鐵有痕、激濁揚清。

  兩會,總書記的目光再次投向正風反腐。

  對徙木立信、建章立制之舉,他給予積極肯定;對沉疴痼疾、歪風邪氣之舉,他給予嚴厲批評。在湖南團,他講起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和四川南充拉票賄選案的教訓,強調“以‘零容忍’的政治態度、規範嚴謹的法定程式、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嚴肅認真的紀律要求,堅決杜絕此類現象發生。”

  環境是發展的土壤。在黑龍江團,習近平談到了兩個環境。

  一是法治環境。習近平對制約發展的掣肘知之甚深,他語重心長地説,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於發展。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深化基層依法治理,把法治建設建立在紮實的基層基礎工作之上,讓依法辦事蔚然成風。

  一是人才環境。尚賢者,政之本也。習近平對人才工作關懷備至。談起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難點重點,總書記強調説:“要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他以辯證思維看待選人用人工作:“黨組織對待幹部,既要嚴格管理,又要熱情關心。要保護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幹部,真正把那些想幹事、能幹事、敢擔當、善作為的優秀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班子中來。”

  同心

  和和美美共團圓

  齊心協力奔小康

  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一個國家內部的關係。只有堅持四個不變,兩岸才能行穩致遠。

  3月5日,人民大會堂上海廳。習近平深刻闡述“九二共識”:

  “我們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臺灣政局變化而改變。”

  “我們將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堅定意志,也是我們對歷史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和責任。”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維護,開創共同美好未來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同心幹。”

  那一灣海峽,牽動著許許多多的目光。習近平的一席話,在代表委員中激起廣泛共鳴:“習主席的講話為今後開展兩岸交流合作指明瞭方向、方法。”“無論歷史還是現實都表明,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願,兩岸政治‘和’、經濟‘合’是兩岸同胞最大的利益所在。”

  兩岸同胞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全國各族人民更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共築中國夢。

  在黑龍江團審議時,赫哲族“80後”代表劉蕾説,在興邊富民工程等政策幫扶下,赫哲族群眾生活就像《烏蘇裏船歌》中唱的一樣走上了幸福路。總書記説,這首歌早就耳熟能詳,還會哼唱。他關心地問,現在還有多少人靠打魚為生、江裏的魚還多不多。

  3月10日,當習近平來到青海團會場時,3名來自藏族、蒙古族、土族的人大代表向總書記獻上了潔白的哈達,表達青海各族人民對黨中央和總書記的敬意。總書記請他們轉達對各族人民的祝福。

  總書記強調,“要尊重民族差異、包容文化多樣,深化創建活動,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在發展道路上要發揮好制度優勢,人數較少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娘毛先代表感慨地説,我們倍感溫暖,大家都感恩黨和政府,有信心跟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奔小康。劉蕾激動地説,總書記的這些話再一次給我們少數民族增添了信心,特別溫暖,特別有幹勁。

  風帆正勁,信心滿懷。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定心、暖心、信心、決心、同心,這是2016年春天裏傳遞的訊息。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讓改革更具穿透力,使人民更有獲得感。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們攜手努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闊步向前……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