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點讚五大發展理念】“綠色 ” 引領社會新風尚

2016年03月14日 14:23:00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3月8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小組討論,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印紅(右)發表觀點。她表示,應對長江流域水環境污染實行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把沿江與沿山、沿林、沿田有機結合起來,從涵養水源、修復生態入手,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鄉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協調解決水生態和環境保護問題。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趙迪/攝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垃圾分類處理,把節能環保産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産業。我們專注垃圾分類處理等環保項目,大有可為!”

  3月5日,吳正鑫在微信朋友圈裏發了這樣一條消息。他是浙江靈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研讀過政府工作報告全文後,專門找出有關環保的部分分享到了公司股東的微信群裏。

  關於環境保護的話題,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多次説,“我們要持之以恒,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總理這樣提,振奮人心。”吳正鑫説。

  “綠色 創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半年多以前,吳正鑫辭去上市公司高管的職務,和幾位朋友一起創業,項目涉及垃圾分類處理、河道污染治理、醫療廢水處理等環保領域。談到為什麼選擇環保作為自己的創業項目,吳正鑫説,這與浙江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他説,發展解決了貧困、物資短缺的問題,但污染也隨之而來,小時候可以游泳的河現在都變成臭水溝了,這與我們追求的幸福生活是相悖的。他注意到,近年來,各級政府認識到了環境污染引起的大眾健康和社會治理問題,這些問題越來越多地被提上議事日程。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從那兒以後,浙江始終對生態建設高度關注。”吳正鑫説,“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想通過創辦公司為社會做點事情,既可以造福社會,也能獲取回報。”

  現在,吳正鑫的企業致力於提供垃圾分類處理的整體解決方案。他所在的浙江省,如今正著力加強生態建設,這為“靈溪環保”這樣的企業提供了越來越廣闊的市場空間。

  “綠色 生産生活”:引領農村新風尚

  3月4日下午,成都市郫縣安龍村村民王成家的周圍,已是春意盎然。他家的旁邊,有一塊屬於他自己的濕地。這塊濕地並不只是一片景觀綠化,它是王成家裏生態農業循環系統的一部分,洗澡、洗衣服排放的生活污水都會集中排放到這裡。經過沉澱、碎石過濾、植物吸附等流程,濕地中流出的水“乾淨得可以養魚”。

  這樣的濕地在安龍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被稱為“農村庭院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

  在安龍村,2005年開始實施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幾乎顛覆了這個傳統農村的生産生活方式,每個農戶都是一個小的生態農業循環系統。糞便、廚余垃圾投入沼氣池,沼氣用來燒水做飯。經濕地處理的水既可以直接排進河流和灌溉農田,也可以養雞鴨鵝……

  安龍村的實踐在成都頗有名氣,並引領了一種新的風尚。每週一和週四,安龍村的一些村民會給住在成都市區的大約100戶居民送去他們自己種的綠色果蔬。

  很多居住在城市的成都市民對這種跟化肥、農藥不沾邊的綠色生活方式充滿好奇:沒有打過農藥的蔬菜品相並不一定有大棚蔬菜那麼好,會長蟲也是自然的;莊稼地裏需要種上不同的蔬菜,以應對不同的氣候。

  “生態農業和相應設施結合,將農村産生的污染內部消化,減少對下游的污染。”負責這個項目的社會組織——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的項目技術負責人董澤兵説。

  該研究會的目標是在當地探索建立一個模式,時機成熟後推廣到成都錦江沿線農村,在河道兩岸構建縱深各500米的生態帶,將流向成都市區並作為城市水源的這段河流保護起來。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在安龍村的實踐,受到了業界的高度評價。2006年,“成都府南河上游安龍村可持續發展示範項目”獲得“2006中國青年豐田環境保護獎”。

  “綠色 教育”:從娃娃抓起

  過去的30年,成都龍江路小學的師生像對待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堅持一門看上去似乎並不那麼重要的課程:環保教育。

  學校自主開發了校本課程《綠色足跡》,並得到推廣。學校鼓勵孩子們把空牛奶盒收集起來帶到學校,請環保組織回收處理後,加工成校內用的椅子。每年開展的“停水一天”活動,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資源稀缺的感覺。

  30年來,龍江路小學不斷賦予環保教育新的內涵。最近,學校又在門口的南河設立水質監測點,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每天監測水質數據,關注水環境狀況。

  在學校讀書的這幾年,五年級四班的肖遙已經習慣了一種生活方式,比如,家裏有了空牛奶盒、飲料瓶,她會送到小區的廢品回收站,而不是當垃圾扔掉。學校裏開展“停水一天”活動,雖然她覺得“特別不方便”,但停水的感覺她“不會忘記”,心裏始終繃著一根弦:“要節約水,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用完了就沒有了。”

  坐落在錦江邊上的這所小學,佔地只有10多畝,但老師們希望,從這裡走出去的孩子們要有“大的人生格局”。他們把“倡導有節制的生活”的環保教育,作為拓展學生人生格局的重要手段。

  今年寒假,學校給校內兩棵香樟樹修枝剪葉的時候,校長楊尚薇要求把砍下來的樹枝留下來,而不要當成廢棄物扔掉。楊尚薇的設想是,在學校營造校園環境的時候,把這些枝幹變廢為寶,比如美術老師帶著孩子做一些創意,既能美化環境,又讓孩子通過這些方式知道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

  “我們希望孩子在關注自我的過程中,倡導有節制的生活。”楊尚薇説。在她看來,學校30年來堅持的這項工作,與中央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是相契合的,“五大發展理念,綠色排在第三個,但實際上和其他方面都是有關聯的。我們強調綠色教育,也在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共用精神”。

  “綠色 共青團”:引領新生活方式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綠色的生活方式贏得了青少年的喜愛和支援。團四川省委的一項調研顯示,環保是小學一至六年級孩子們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

  受到這次調研結果的啟發,2015年,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團四川省委等在全省組織了一個名為“環保微炬匯”的活動,通過玩具總動員、紅領巾環保小課堂、“我是環保製作小達人”作品徵集、“成長存摺”等活動,在青少年中開展環保教育。

  在組織“環保微炬匯”活動調研的時候,團四川省委少年部部長安玲發現,現在幾乎所有的小學都在做形式多樣的環保活動,“這説明,環保教育已經在小學教育中形成了一種共識。”

  活動結束後,他們匯總數據時發現:四川全省的小學當中,已經有了800多個紅領巾環保小社團。“小社團的存在,保證了環保教育能以少先隊教育的形式,貫穿于小學教育的始終。”安玲説。

  而在長江上游的攀枝花,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工業城市形象正在悄然變化。2003年,剛到攀枝花上大學的鐘紹英看到窗外的景色有點吃驚,“都是光禿禿的”。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攀枝花已被綠樹覆蓋。

  年輕人是為城市披上“綠衣裳”的主力軍。過去十幾年來,攀枝花市實驗學校每年都要承包一塊空地,組織師生植樹造林。

  近年來,團攀枝花市委一直注重引導廣大團員青年植綠護綠,保護生態環境。僅2015年6月,團攀枝花市委、市少工委就動員了341個少先隊中隊、16706名少先隊員參與植樹造林活動,共認養紅領巾小樹694棵。

  今年1月,共青團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為實現“十三五”時期奮鬥目標作貢獻的決定》,明確提出引導團員青年在實現綠色發展中引領風尚。

  《決定》提出,要引導青少年從日常點滴、身邊小事做起,廣泛開展光碟行動、節水節電節能、綠色出行、垃圾分類、反對過度包裝等“微環保”活動,倡導勤儉節約風尚、踐行綠色低碳生活。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