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網路媒體走轉改)過去種田 現在搞高科技公司

2016年03月14日 14:21:00  來源:南方都市報
字號:    

  原標題:【網路媒體走轉改】過去種田 現在搞高科技公司

  【網路媒體走轉改】

  “過去種田、蓋房子,現在搞高科技公司”

  ——看廣東如何為“創新驅動發展”探路

  “我的夢想,是用3年左右時間培育一兩家控股優質公司,帶著村民去敲鐘上市!”近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廣東省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個子不高的張育彪聲音洪亮地説:“過去是種田、蓋房子,現在,我們要搞高科技公司!”

  讓這位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熱血沸騰的,是正在深刻變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作為一個GDP連續27年居全國榜首的省份,廣東比其他地區更早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也最早感受到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一方面,靠要素驅動的傳統增長方式已發揮到極致;另一方面,面臨發達國家先進生産力和發展中國家低要素成本的“雙重擠壓”,發展引擎急需轉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61次提及創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第二篇,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那麼,怎樣在創新發展的大棋局中再領風氣之先?連日來,創新驅動,成為廣東團的“最熱詞”。

  凝聚新理念——

  “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3月6日的北京,乍暖還寒。原定下午3時開始的廣東團媒體開放日,在一個小時之前,會場就擠進了近200名記者。大家都在期待:同樣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廣東,會交上一份怎樣的答卷?

  答案令人驚喜:2015年,廣東省GDP達7.28萬億元,增長8%,比全國高1.1個百分點。更引人關注的是,去年,廣東省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預計達2.5%,技術自給率上升至71%。根據國際通認標準,這兩個指標雙雙達到關鍵拐點,標誌著廣東正式加入創新型地區行列。

  當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作為“經濟火車頭”的廣東,傳統發展路徑之弊充分顯現,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感觸愈發深刻。

  “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思路以及現在正在做的,就是以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引領和總抓手,推動産業轉型升級,依託新技術發展新的企業、新的産業,通過對現有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來推動企業掌握自主的核心技術,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同時制定更加嚴格的環保、品質、技術標準,通過市場淘汰一批落後産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代表説。

  從城市到鄉村,從企業到社區,創新驅動發展,已經凝聚成廣東共識。

  “不轉型就是等死,創新還可以殺出一條血路。”廣東乳源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紅偉代表感慨,這幾年他和一些企業家朋友聚會,大家談得最多的就是技術改造、創新模式。“過去我國部分産業走的是消耗資源、生産價格低廉産品、賺一點微薄利潤的路子。廣東大量的‘三來一補’、低技術含量的企業,如果不調整思維,按照市場消費習慣、生活習慣進行創新升級,那麼有限的資源最終一定撐不住這種舊模式的生産。按傳統老路走的企業,訂單少了,沒有競爭力,現在效益比較好的企業,都是在走創新升級的新路。”

  張育彪代表乾脆給村民立下了創新轉型“軍令狀”——3年不出成績就辭職。“改革開放前30年,沿海開放地區的村集體經濟依靠手裏的土地,小日子過得還不錯。過去一年多,我接觸了許多科技創新實體。我的感覺是,時代發展太快了,別人跑得太快了,我真想脫了鞋子追上去。守著土地,靠著房租,不搞創新發展,不僅跟不上時代,還有可能拖轉型升級的後腿。”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同樣身處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內資源、環境約束突顯的當下,廣東以實踐啟示他人: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增強新動能——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

  “創新驅動的方向非常精準,那麼,‘誰’是創新的最根本驅動者?”會場上,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代表的問題引發熱議。

  怎麼轉?如何辯證看待新舊動能的關係?轉型升級中,政府、企業、高校分別扮演什麼角色……所有這些,都與“新動能從哪兒來”緊密相關,解決不好,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就難以實現。

  堅持創新發展,既要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又要抓住關鍵,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兩會上,這成為廣東團代表最深切的體認。

  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