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依據數字分析進行資助,不夠準確,我們以前曾經觀察到有幾個月的數字很有意思,管理學裏面叫做‘逆向激勵’,比如某學生這個月吃得少了,學校通知其去加錢,他覺得挺驚喜的,然後下個月這位學生吃的更少,看能不能得到更多的錢,他抱著一種試探的心理。”董雨告訴記者,現在這種情況可能不存在了,因為有班主任老師介入去了解這些情況,當然都是控制在一個有限的範圍之內。
談到採取“隱性資助”的初衷,董雨説,當初貧困生的總量是比較大的,貧困生助學政府也一直非常重視,從獎、貸、助、補、減幾個方面都有一些安排,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就觀察到有同學吃得很節省,就想辦法要找到這些人,“我們學校助學資金項目還是比較充裕的,既然有這樣一個相對完善的安排,為什麼還有這樣一種情況,那麼很可能是有些同學他不願意講。”
對此,學校一方面通過老師反覆地對家庭有困難的同學做思想工作,另外學校也尊重其個人的想法,通過這種方式也是想讓學生安心學習,健康成長,這也是充滿正能量的行為。
董雨告訴記者,之前的校園卡只有一個支付的功能,沒有數據能夠保留下來去做分析,從2004年學校開始統一更換新的校園一卡通後,新的就具備了這個技術,“我們也就可以從裏邊‘淘’出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
據了解,從2004年到現在,中國科大已“隱性資助”貧困生4萬人次,累計資助金額達600萬元。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到中國科大“取經”,這種“低調而溫馨”的做法已在越來越多的大學校園中施行。(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