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神醫”劉洪斌何以登上省級電視臺 賣藥有流水線

2017年06月26日 16:05: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6月23日上午,北京南三環自然大廈的513A室,面對兩名工商人員的突擊檢查,正在辦公的北京怡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怡康健公司”)負責人堅稱該公司與北京華玨達科貿有限公司沒有任何關聯。

  這家被急於撇開關係的華玨達公司,便是曾促使偽專家劉洪斌登上省級電視臺的重要渠道之一。據統計,三年間,這名“專家”以9個不同身份出現在河南、西藏、青海、東南、吉林、黑龍江等多個省級電視臺的養生訪談類“節目”裏,推薦了近10種“藥品”。

  事實上,劉洪斌只是“神醫”廣告賣藥亂象的冰山一角。為了“招攬廣告生意”,曾將神醫虛假廣告送上省級電視臺播出的北京央廣聯合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央廣聯合”)的工作人員對記者稱,該公司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此,央廣內部人士予以否認。

  6月23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要求立即停止播出“苗仙咳喘方”等40條違規廣告。同日,工商總局也發佈通知,部署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依法查處違規廣告。

  一份公開的判決書載明,怡康健公司是由華玨達公司實際出資人張元坤出資,以其外甥邵瑞的名義設立,接受華玨達公司的分線業務,從事電視購物銷售。

  記者調查發現,就在前述兩位工商人員突擊檢查的辦公室隔壁,該公司的客服們還在運用百變的話術,向電話那頭的消費者推銷一種針對糖尿病的保健品。

  銷售商客服自稱健康專家

  6月23日上午,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以面試者的身份來到工商註冊資訊中華玨達公司登記的地址——自然大廈513A室,卻發現如今在此辦公的是怡康健公司,華玨達公司不知去向。同一棟大樓裏,曾被這家電視購物公司用來發貨的901室也已大門緊鎖。

  記者撥打了網上公開的華玨達公司電話,撥通的卻是怡康健公司辦公室的座機。該公司接電話的工作人員堅稱怡康健公司與華玨達公司沒有任何關係。

  記者發現,該公司工作人員時不時進出的515室,便是該公司話務室,屋內聲音嘈雜,電話不斷。

  其中一名客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目前他們正在推銷的“保健品”專門針對糖尿病,客服向顧客自稱健康專家,推銷該産品。

  據該客服透露,每個客服會在入職時先接受兩到三天的話術培訓,首先要了解官網上産品的廣告資訊,從産品功效到成功治療的病例,都會在培訓中教授。

  而産品治愈案例的真假,該客服並不了解。“怎麼説話都已經寫好了,就按照話術單來念。培訓完,要求我們練話術練個一天半天,不能照本宣科,要能靈活應對顧客的問題。”

  該客服告訴記者,他們每人每天分配十幾到二十條熱線電話,即打進400熱線的電話都會被該公司記錄下來,分配給這些客服進行回訪和推銷。

  “按照模板,一開始自稱健康指導老師,了解對方的病情,介紹我們治療成功的案例,要跟官網上的內容一致,顧客都能看到,這樣就更能相信我們。”如果顧客有購買意向,客服可直接線上下單,“推銷出去有提成,簽一萬元的單會有幾個點,兩萬元又會有幾個點。”

  記者發現,華玨達公司多名負責人曾因銷售假藥被判刑,而劉洪斌便被包裝成其中一款“假藥”的祖傳秘方傳承人。

  2016年11月8日,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人民法院對華玨達公司及公司實際出資人張元坤、管理人員張麗霞、張偉等銷售假藥罪作出一審判決。

  判決書詳細披露了華玨達公司及相關人員通過電視購物包裝、銷售假藥的全過程。

  判決書顯示,自然大廈寫字樓的513A、515和901室便是華玨達公司的經營辦公地點。同樣由張元坤出資的怡康健公司,接受華玨達公司分來的電視購物業務,在同一棟大樓的1011室。

  2014年7月,華玨達公司購入湖南嶽陽今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産的“御醫風濕痛走珠給藥器”、貴州奢香藥業有限公司生産的“清椿堂藥王風痛方活絡祛痛酊”這兩款産品。兩家藥廠提供給華玨達公司的,還有一整套産品的“推廣宣傳錦囊”——産品的資質、話術單和廣告宣傳片。

  經張元坤安排,華玨達公司的馬娟濤將兩款産品的話術資料和廣告片下載下來,組織公司的客服學習,“並結合話術進行自我培訓”。

  馬娟濤、張麗霞等人將患者經電視廣告中400熱線打入的電話,分別分線給華玨達公司各區長、組長。公司客服以“健康顧問”“養生顧問”等名義按照廣告宣傳片的內容、結合話術向患者銷售“御醫風痛方”和“藥王風痛方”,稱兩種産品為藥品。

  為了“增加可信度,提高銷量”,華玨達要求客服宣傳推銷時要跟廣告內容相一致。而事實上,這兩款産品具體是什麼産品,這些客服自己都不清楚,“公司當做藥品來賣,員工就當做藥品來宣傳”。

  門診收費收據以假亂真

  不僅是熱線電話中矇騙消費者的縝密話術,“神醫”“神片”的産生背後也已形成一條成熟的流水線。

  據前述判決書,為銷售“御醫風痛方” “藥王風痛方”兩款産品並從中牟利,華玨達公司的人員形成了分工明確、環環相扣的鏈條,相關人員分別負責聯繫購買、獲取推銷話術及廣告宣傳片、聯繫廣告公司通過電視臺播出、培訓客服並下達任務、與物流公司合作安排發貨。

  張元坤出資從藥廠購買兩款産品後,還安排人員將藥廠傳來的産品資質和廣告宣傳片等,傳給央廣聯合公司和中視藍海(北京)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視藍海”)兩家廣告仲介公司審核,並聯繫地方電視臺播出。

  經這兩家廣告仲介公司,兩款産品登上甘肅衛視、河南衛視、山東教育電視臺等電視媒體,以《御醫健康匯》和《藥王養生匯》等養生“節目”的形式進行宣傳。在節目中,兩款産品分別化名為“御醫風痛方”和“藥王風痛方”,非藥品都被包裝成了神奇的“藥品”。

  在《藥王養生匯》中,劉洪斌以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委員的身份出現,成了“藥方風痛方”的祖傳秘方繼承人,在她的描述下, “藥王風痛方”神乎其神,可以“給骨頭吃藥”、成功治好患者的風濕骨病。但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回應,這個虛假廣告的表演者連中醫醫師資格都不具備。

  兩檔虛假廣告中,華玨達公司的兩個400熱線電話都被放在顯著位置,誘導患者打入電話購買。

  針對打入400熱線詢問産品的客戶,該公司客服一一進行話術推銷。有購買意向者,客服可隨即線上下訂單。該公司的物流負責人張偉,則在每天下午下班後將客服所記錄的訂單表發給物流公司發貨。

  為了讓客戶相信産品的藥效,該公司就連發貨時也會採取欺騙手段。

  需要藥品收據的客戶,都會收到該公司提供的“北京市門診收費專用收據”,上面還加蓋有“北京市門診收費專用章”和“北京生物工程健康管理中心收費專用章”。事實上,這些收據是公司從提供快遞紙箱的紙箱廠買來的。

  該公司物流負責人説:“如果客戶需要收據,我們就將産品的價格列印在收據的中草藥一欄上,隨貨發給客戶,客戶看了會更加相信。”

  一系列的非法操作為華玨達公司牟取了巨大利益。判決書顯示,僅2014年7月到8月,華玨達公司通過快遞公司對外銷售的御醫風痛方約474萬元,藥王風痛方約195萬元。

  廣告商承諾可打擦邊球

  從藥廠到廣告公司、再到電視臺,“神醫”出演的“神片”的播出離不開這些環節間的相互“協作”。

  近日廣電總局和工商總局對虛假專家訪談廣告的關注,已引起了藥商、廣告公司甚至地方電視臺的警惕。

  記者分別聯繫了在前述案件中為華玨達公司提供一整套話術、虛假專家廣告片的生産廠家——湖南嶽陽今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和貴州奢香藥業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均表示已不再提供需做廣告宣傳的藥品。

  促使前述“藥王風痛方”等“神藥”廣告在電視臺播出的中視藍海公司負責人段繼文也向記者表示:“我們現在早就不做這個業務了。”

  但依然有廣告公司以“打擦邊球”的形式製作播出這類廣告。曾助“御醫風痛方”成功登上省級電視臺的央廣聯合的工作人員向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透露,“專題類廣告片現在不太好做,審核也不太好過,現在我們基本上是打擦邊球。”

  那麼,這些虛假藥品的訪談廣告到底是如何登上這些省級電視臺的呢?

  央廣聯合工作人員稱,拍專題廣告片,不僅可以拍成單純介紹産品的那種硬廣告,還可以“做成偏公益性質的片子”,或者做成看起來不太像廣告的“軟廣”,“具體怎麼拍,看你們的需求。”

  當記者以藥商身份希望做節目訪談類廣告時,這名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可以提供一整套的服務,只需要藥商“出一個專家和産品”,“剩下的我們都可以搞定,比如找場地,找人員來演,包括所有攝像準備和拍攝。這些對我們來説都很容易。套餐有套餐的價,各個檔次都不一樣,就看你要什麼了。”

  對方還表示,廣告具體投哪個臺、哪個時段,都可以根據排期自己挑選。“不僅是河北臺,我們全國地方檯都有,我把刊例表發給你,你自己挑。”

  當記者問到該公司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有無關係的時候,對方直言:“我們是央廣旗下的”。

  工商資料顯示,北京央廣聯合傳媒投資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為一家民營合夥企業,而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此外,該公司股東同時註冊了央廣聯合健康管理公司等4家名字中帶有“央廣”字樣的公司。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內部人士透露,央廣傳媒發展總公司才是央廣唯一的産業經營平臺,由央廣100%控股,旗下的全資公司和控股公司中,並無“央廣聯合”或與其相關的公司。

  一些廣告仲介公司與省級電視臺廣告部的“曖昧”關係,讓這些“神片”在省級電視臺的播出有路可尋。

  記者聯繫到上海一家廣告仲介公司。記者以藥商身份,表示希望該廣告公司幫忙製作一期訪談式廣告並在河南省級頻道播出,這名廣告仲介負責人表示:“我問問那邊(電視)臺裏能不能去直接拍攝,要是不能的話我們再找別的廣告公司拍。”

  記者注意到,劉洪斌以北大專家身份出現的廣告片《唐通5.0》曾在河南有線電視臺播出。

  記者以做廣告的名義聯繫到河南有線導視廣告部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可以做10到20分鐘的專題廣告片”。但提及想做訪談類廣告,對方則表示:“不做專家訪談類廣告。我們對廣告內容的審核還是很嚴格的,我們也要先審核你們産品的資質,對廣告內容也要審核,廣告法有要求的。”

  儘管工商及廣電部門愈發嚴格的執法管理,讓一些地方電視臺收緊了對廣告內容及廣告産品的審核,但不同電視臺“鬆緊不一”的審核標準,總能讓廣告仲介公司找到“神片”播出的門路。

  當記者詢問前述上海廣告仲介公司“現在能否在省級臺播出訪談式廣告”時,對方並未立刻給出否定答案,而是表示“其實不同臺的審核標準鬆緊不一樣,我們要先看一下排期,還有片子怎麼樣”。

  本報北京6月25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何林璘 盧義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06月26日 04 版)

  下一頁   [延伸閱讀]   “神醫”廣告江湖:患者專家或全假 群演一個7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