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女背工日背噸余建材上金頂 不畏艱難生活獲網友點讚

2017年06月20日 15:20:22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最近去峨眉山金頂旅遊的人,可能都會碰到一個特殊的女背工——42歲的鄧淑芳。以金頂為背景、她佝僂著瘦弱的身體、背200斤建材上山的照片被拍到後,網友紛紛轉發、點讚。僅在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上,轉發超1.2萬,留言超1.3萬,點讚近10萬。網友説,“光榮不只是因為勞動本身,而是你不畏艱難努力生活的模樣”;有遊客説“如果有機會見到你,想為你買一瓶水,遞上一包紙巾”。

  17日,成都商報記者在金頂見到了鄧淑芳,她告訴成都商報記者,自己每趟能背200斤。這個體力,即使在男性工友裏面都是靠前的;在金頂做背工期間,她每天大約要背10趟,加起來1噸多,每趟大約可以掙20元,每天大約可以掙200多元。

  一筆賬

  負重200斤

  登頂可掙26元

  42歲的鄧淑芳沒想到,她突然就成了“網紅”。她負重200斤運送建築材料登山的一組照片在網上熱傳,網友紛紛為其點讚。

  6月17日,峨眉山金頂的天氣不太好,一會兒霧氣籠罩,一會兒又飄起小雨。在十方普賢旁邊的一塊空地上,金頂綜合整治二期工程正如火如荼。不過,水泥、河沙或鋼材等建築材料從接引殿通過索道運上來後,距離工地仍然有約1公里距離,都需要人工背送。人群中,42歲的鄧淑芳似乎有點與眾不同,因為她常常要比別人背得多一些。

  一袋水泥重100斤,鄧淑芳的背篼裏裝了2袋。她手拄一根T字形拐杖,默默拾級而上。行進中,每隔三兩分鐘,她就用拐杖支撐著沉重的背簍小憩。“她太兇了,我背不起2袋。”旁邊的一位工友尷尬地笑了,“背河沙我一般也只背得起一百二三十斤,而她基本也是200斤。”“工錢怎麼算的?”有不少遊客詢問,鄧淑芳笑著答道,工錢不一定,根據距離遠近,每背100斤,有9元至12元的,背到最頂上,就是13元。

  趁著鄧淑芳休息的間隙,有遊客試圖與她攀談,能負重200斤輕鬆登山的她卻很不善言辭。鄧淑芳説,有人把背山工的照片發到了網上,工頭讓大家不要再讓遊客拍照,“但我們攔不住啊,很多遊客還是要拍。”

  有心願

  掙錢供兒子讀書

  放暑假讓他來當回遊客

  鄧淑芳沒想到,她突然就成了“網紅”。有遊客認出她來,主動給她買了礦泉水和吃的東西。金頂上一些抬滑竿的師傅也都認識了她,偶爾打趣説,“鄧淑芳——峨眉山金頂女背工,你紅了哦!”“紅了又咋子嘛!還不是要繼續背,憑自己的力氣掙錢。”鄧淑芳説,她多背點,只是想多掙點錢,因為工錢是按照重量算的,多背就多得,“一般我每天都要背1噸多,能掙200多元錢。”

  每天掙200多元錢,這跟原來在家裏種茶葉、種莊稼的收入相比,鄧淑芳很滿意。“去年下半年,一個老鄉介紹我來的,原來在家裏幹農活,我就常常背一兩百斤東西。”鄧淑芳説,現在幹兩三個月的收入相當於在家一年的收入了。

  背了一段時間後,鄧淑芳還將丈夫一起叫了過來當背山工。“大女兒出嫁了,小兒子才讀初一,以後上學還需要花很多錢。”鄧淑芳説,掙錢就是為了供娃娃讀書,讀書了以後才有前途。

  鄧淑芳的家在峨眉山鄰近的夾江縣華頭鎮,不過,在來金頂當背山工之前,她們一家人從未來過峨眉山。“峨眉山真的很漂亮!”鄧淑芳盤算著,再過半個月,兒子放暑假了,就把兒子接到上來。雖然爸爸媽媽都當背山工,但她想讓兒子當個遊客,“讓他來看看美麗的峨眉山。”

  背山工

  這個群體200多人

  金頂一磚一瓦多靠背

  鄧淑芳不是唯一的女背山工,她只是一名新人,來自峨邊縣新林鎮的謝玉琴(化名)則是一名資格的老背山工。因為老公身體不好,家裏還有3個孩子,生活的重擔都落在了謝玉琴身上,10多年前開始,她便開始了金頂背山工的生涯。“再年輕一點的時候,我也能背200斤呢。”謝玉琴感嘆説,不過現在身體不行了,只能背100多斤了,“我每年都要在山上背好幾個月吧,可以説,金頂上的每一樣變化,我都清清楚楚。”

  金頂的背山工中,大都是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也有20多歲的小夥子。年過六旬的老張是其中為數不多的老年人,他來自雅安市漢源縣。談到來金頂當背山工的原因,老張抹了一下額頭豆大的汗珠,大聲説,“掙錢嘛!”

  峨眉山金頂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目前,金頂上正在加快建設金頂綜合整治二期工程,為了背送建築材料,現在金頂上大概有200多名背山工。受交通條件限制,多年來金頂上修建山道、廟宇的一磚一瓦大多是背山工背上來的,金頂的美麗,也凝聚了眾多背山工的辛勤汗水。記者 顧愛剛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