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預付卡緣何成“糟心卡”? 陷阱多 維權難 監管弱

2017年06月16日 11:41:3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剪髮卡、美容卡、健身卡、洗車卡……這年頭,錢包裏裝幾張單用途預付卡,幾乎成了一種消費標配。按理説,商家以此能穩定用戶,消費者也借此享受折扣,預付卡是一張“雙贏卡”,但有關預付卡的負面新聞時常曝出,預付卡成了“糟心卡”。

  陷阱多——

  店家關門跑路、隱瞞消費規則

  “充的2000元理髮卡還沒用過幾次,店長和店員卻都跑路了,這回真是被坑大了。”吳堅家住南昌紅谷灘,一週前他家小區附近的某品牌理髮加盟店在未通知辦卡會員的情況下,突然關門“消失”。打店面老闆電話,顯示“不在服務區”;跟總部聯繫,被告知“該店年初改名後已與集團公司脫離聯繫”,這意味著去別的分店消費卡裏餘額的路也被堵死了。

  北京國貿寫字樓的白領王瑤也掉進了預付消費的“坑”。前一陣她跟朋友去工體附近某酒吧聚會時,前臺服務員一個勁説辦卡的優惠,王瑤花3000元辦了張預付卡。但她回到家細看後發現,卡背面寫著“僅限週末使用,不退不轉,使用期為一年”等字樣。“看完我就炸毛了,致電店家問為何辦卡前不説全消費注意事項。對方説消費規則是公司定的,擺明瞭就是在耍賴。”

  中消協去年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0個城市150家預付卡消費企業開展調查發現,超50%的商家不簽訂任何形式的合同,僅有口頭約定。即便有些商家會簽合同,但也有15%的合同存在“公司保留最終解釋權”“導致人身傷害/物品丟失概不負責”等不合理免責聲明。

  中消協投訴部主任張德志説,具體來看,“誘導消費和經營主體不合法”是消費者辦卡前的主要問題;“霸王條款”是辦卡中的主要問題;辦卡後存在的問題,包括強制服務、虛假宣傳、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變相漲價、降低服務品質以及擅自中止服務等不履行合同約定的行為。

  維權難——

  證據少、等待久、索賠無望

  萬般無奈下,吳堅同其他十幾個會員去當地派出所報案,之後催了好幾次,警方都不耐煩了,目前只能繼續乾等。最讓他頭疼的是,由於當初只有口頭約定,拿不出固定證據,對方很容易不認賬。

  去年初,曾經號稱要做生鮮界“阿里巴巴”的“水果營行”騙局被戳穿後,雖然公司老總被警方刑拘,但幕後老闆不知去向,至今仍在網上被追逃,很多會員血本無歸。

  北京某健身俱樂部一位業務經理介紹,業內收取高額轉卡費或規定不能退卡,也有“迫不得已”之處:現在健身市場競爭激烈,為了套牢會員,只能出此“下策”,萬一放開了,保不齊會員大量流失。

  一些理髮店普通員工也成為“大老闆跑路”的“受害者”。某理髮個體戶説,現在美容美發行業魚龍混雜,有些集團總部出了事,連累到下面的加盟店,理髮員半年的工資也都泡湯了。

  監管弱——

  法律實施缺細則、處罰力度不夠

  事實上,早在2012年,商務部就出臺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預付卡管理被納入法治監管軌道。立法有了,預付卡市場為何還亂象頻出?

  “問題出在法律與監管兩張皮上,實踐中,規則是規則,操作是操作,結果相關法律形同虛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解釋,比如《辦法》對發卡企業資質與發卡備案都是有明確規定的,必須是規模、集團或品牌企業,提前30天去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備案。但現實中,這成了一紙空文,社區旁的個體戶健身房或理髮店,發卡發得不亦樂乎。

  “《辦法》規定的備案、緊急預案、不定期檢查等提法都很好,但還需具體到細節層面,明確各職能部門的分工,避免推諉扯皮。”張德志説,比如對於備案,要做好商務、工商、銀行、公安等部門的銜接配合工作,做到應備盡備,並向社會公示,確保消費者可以查詢獲知。

  預付卡套路太深,能不能避免?劉俊海認為,自我保護最靠譜。首先,每個消費者應該多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時發現商家貓膩。另一方面,要文明、理性、節制消費,比如有些理髮店説辦5萬元的卡就打一折,價差如此懸殊,一定要留心。

  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協會初步估計,全市發卡主體總數近10萬家,實際備案發卡企業僅366家,備案比例不足1%。

  “備案管理是基礎的基礎,這是預付卡管理的起點。”北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朱巍説,備案將保證企業資訊可追溯,既有利於企業誠信建設,也方便出事後責任倒查。

  朱巍認為,商務、金融等部門要對備案發卡企業的預收資金餘額比例、存管資金比例進行嚴格審核,根據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商業履約情況、社會信用水準等方面的差異,制定30%—50%不等的存管金比例,指定銀行機構對預售資金進行委託管理,一旦有跑路發生,按有關法規給予受害用戶相應的賠償。

  劉俊海建議,要對涉事企業與個人實行終身黑名單制度,必要時追究刑事責任。

  齊志明 王子堯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