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12名老師為輪椅女孩接力授課3年 用A3紙手抄課本

2017年06月04日 09:47:0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在浙江淳安縣浪川鄉雙源完全小學,13歲的汪淩瑩是一名特殊的學生,她沒有學籍,但卻有12名老師輪流到家裏為她上課。由於患有脆骨症及其並發癥,汪淩瑩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獨立行走,加上眼睛受到影響,常常看不清書本上的字。為此,老師們為她在A3紙上用大字抄寫課文,同時為她設計出專門的課程內容。今年5月,汪淩瑩在杭州的醫院接受手術,對於未來,雙源完小校長蔣有兵説,“在她身體狀況允許、自己渴望學的情況下,我們會一直接力下去”。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13歲的汪淩瑩在浙江省人民醫院內度過。幾個月前,她被確診患有脆骨病,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患者成骨能力差,並伴隨身體反覆骨折、骨頭畸形等多種並發癥。

  這種“一摔倒就骨折”的疾病伴隨著汪淩瑩的童年。三年前,父親汪先生抱著殘疾的妻子和女兒來到雙源完小校長的辦公室,淩瑩渴求讀書的眼神打動了校長蔣有兵,他同意接收下了這名學生。

  蔣有兵介紹,雙源完小的學生中,有一大半為留守兒童。今年,學校共有學生66名,在編教師為 12人。

  從2014年9月起,雙源完小包括蔣有兵在內的12名在編老師,每週輪流去汪淩瑩家上課,到目前為止已經堅持了6個學期。老師們授課的內容涵蓋了語文、算術、音樂、美術、電腦等科目,“我們的教學不設進度,不講時間,出發點是教給她一些簡單的生活知識和技能,希望她長大以後,自己能夠看看書、寫寫字,甚至自己開家店,能夠算算賬,”蔣有兵説。

  王彩君是12名老師中最年輕的一位,主要教汪淩瑩拼音和漢字。她告訴北青報記者,由於疾病帶來的影響,淩瑩常常看不清楚書本上的字。在她印象中,與這名學生相處一點也不沉悶,“她是一個非常聰明、積極的小女孩,如果她眼睛好的話,真的可以跟上正常孩子的進度”。

  今年5月,汪淩瑩在杭州的醫院接受了第一次手術。住院期間,為了不讓淩瑩的功課落下,王彩君將課文抄在A3大小的紙上,拼音用紅色的筆,漢字用黑色的筆,字體書寫得很大,方便淩瑩能夠看清。

  浙江省人民醫院汪淩瑩的主治醫生黃醫生告訴北青報記者,由於汪淩瑩身體多處骨折畸形,“如果一次手術完成,孩子的身體扛不住,所以要進行分期手術”。他介紹,這次手術後,由於汪淩瑩的身體素質和抵抗力較差,傷口癒合不太好,所以暫時還不能確定出院時間。

  對於淩瑩未來的學習,蔣有兵説,“在她身體狀況允許、自己渴望學的情況下,我們會一直接力下去”。

  對話

  校長:她對上學的渴望打動了我

  6月1日,北青報記者對話雙源完小校長蔣有兵,聽他講述了12名教師為汪淩瑩接力上課的故事。

  開學日女孩爸爸抱殘疾妻女見校長

  北青報:你第一次見到汪淩瑩是什麼時候?

  蔣有兵:2014年9月1日我第一次見到淩瑩。我2006年參加工作,2014年8月調來這所學校的。當時她爸爸騎著電瓶車把母女倆帶到學校,我當時在辦公室裏忙其他事情,他爸爸先把汪淩瑩抱到我的辦公室裏,放到我的椅子上,我還沒反應過來,他又跑下去把淩瑩的媽媽抱上來。她媽媽也是殘疾,現在也是坐輪椅。

  北青報:你對汪淩瑩的第一印像是什麼?

  蔣有兵:我當時的辦公室比較簡陋,就兩把木椅子,小女孩一開始比較膽怯,低著頭也不敢講話。我看到他們的現狀,問你們小孩子怎麼回事,他爸爸説今天開學了,女兒一直吵著鬧著要到學校裏來讀書。小女孩突然跟我説,“校長求求你讓我讀書吧,我不讀書以後就沒飯吃,爸爸媽媽老了以後我怎麼辦”,她眼睛裏滿含著淚水。我當時聽了以後內心比較震撼,我跟她説,沒關係,書肯定有的讀,沒有人可以剝奪你讀書的權利。我當時不知道是脆骨病,只是認為是殘疾,我就跟她爸爸媽媽説,如果要來讀的話,我給她安排到一年級去讀。我提出來,把小女孩放到輪椅上(上學)問題不大,體育課也可以不上,但上廁所的問題不好解決。我們教師編制是12個人,當時55周歲以上的有8個,女教師只有兩個。9月2日她來學校上了一天學,自己也感覺困難很大。

  北青報:怎麼想到老師去家裏授課的?

  蔣有兵:當時汪淩瑩很渴望讀書,我們就考慮能不能換一種形式,她不能來我們就去。9月4日我開了第一次全體教職工會議,大家一致同意去她家裏授課。

  學校裏算上退休的3位老師和調走的2位老師,三年來總共有17位老師參與送教,每學期固定有12位老師送教。

  每週一次 12名老師接力送教

  北青報:老師們如何安排上課時間?

  蔣有兵:我們是每週給她上一次課,12名老師輪流授課。每學期開學,教務處都會排好哪周是哪個老師上課。每次上課,老師要調整出半天的時間來,一週內具體哪天去上課是不確定的,需要老師提前把課調好。

  我們有專門的送教記錄本,目前已經記了6本了。這周的老師講完,就把記錄本傳給下一週的老師,教了什麼內容,學到什麼程度,本上都可以體現。我們的老師都像是全科老師,有時同一次課語文和算術都要教。

  北青報:從學校到她的家裏有多遠?

  蔣有兵:有4公里左右的路程。有的年紀大一點的老師是騎電瓶車去她家,有的青年教師是開小車去,也有騎自行車和走路去的。

  開車過去的,走鄉道到村口後,還要再走200米的泥石路到她家。如果走路,學校有一座山可以翻過去到她家,有老師就走山路過去,距離上稍微近一點。

  我們的教務主任唐曉莉老師去年6月生孩子,5月還在堅持送教,她那天步行去的淩瑩家,路上花了一個多小時。

  為克服視力困難 用A3紙手抄課本

  北青報:針對她的課程內容怎麼設定?

  蔣有兵:我們主要挑選適合她的課程,包括拼音、算術、電腦等。出發點是讓她學會一些簡單的生活知識和技能。希望她長大以後,自己能夠看看書、寫寫字,甚至自己開家店,能夠算算賬。

  北青報:對她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

  蔣有兵:她的視力弱化得很快。這種教學方式持續了大概一個學期後,我們發現,她的眼睛很難聚光,比如很大一個字她可能很難一下看到,我們正常書上的四號字她看不清。可能其他人在學校裏一節課四十分鐘就學會的幾個字,對她來説就是兩三個小時。所以我們給她教的內容需要重新設置,比如課文上的字她看不清,我們就用手寫,抄很大的字出來。

  教數學時,我們正常在商店裏買的尺子是透明的,她根本看不清刻度。所以我們教她刻度單位時,毫米都是給省略的,先從釐米講起。我們的老師用硬紙板做了一個長50釐米的、以釐米為單位的尺子作為教學道具。

  北青報:淩瑩住院以後課程是否仍在繼續?

  蔣有兵:這學期她去省醫院住院,考慮到杭州離我們學校有300公里,老師們每週去醫院不現實。我們的老師去醫院給她上過兩次課,我去看望過她五六次。她的學習不能停下,我們就把教材用20多張A3紙寫出來,特地送到醫院,方便我們不在的時候她可以自學。

  北青報:未來對她的教學上有什麼打算?

  蔣有兵:在她身體狀況允許、自己渴望學的情況下,我們會一直接力下去。

  文/本報記者 張帆 實習記者 劉思佳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