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人民日報談曝光學生情侶擁抱照:靠“曝光”不好使

2017年05月25日 08:39:3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近日,某高校曝出一樁奇聞,學校管理者充當“愛情督察隊”,把校園裏小情侶牽手、擁抱的親熱照片拍下來,張貼在宣傳欄,美其名曰曝光“不文明行為”。還有高校推出了“戀愛實名登記”“戀愛報備制度”等奇招,令人啼笑皆非。

  透過這些招數,或許可以讀出兩層含意:學校不鼓勵談戀愛,之所以“登記造冊”,可能是為了控制總量、重點管理;當然,學校也不反對談戀愛,但這種“不反對”是加引號的,試想,又是拍照,又是“昭告天下”,當事人尷尬,圍觀者起鬨,誰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與此同時,一則“團中央幫大齡未婚青年找合適伴侶”的新聞熱轉,網友戲稱,都驚動團中央了,這事鬧的……兩下相較,頗有戲劇效果:一邊是風華正茂,被限制戀愛;一邊是老大不小,團中央“催婚”。咱就不能省省力氣,讓青年婚戀這事順其自然嗎?

  “戀愛”與“不文明”顯然不能畫等號,沒有戀愛婚姻就沒有生命繁衍,人類文明就喪失了最起碼的基礎。而且,大學生戀愛是受法律保護的,只要符合婚姻法規定,大學生不僅能談戀愛,還能生兒育女。當然,大庭廣眾之下,大尺度秀恩愛,也是不妥,難怪有學校拿出上級有關文件中“曝光不文明校園現象”的條款叫屈:大庭廣眾之下的不雅戀愛行為,怎麼就不能曝光了?

  誠然,學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對當今大學校園裏的“90後”“00後”,有點失之“簡單粗暴”。不管是對不文明行為的管理,還是對大學生戀愛的引導,最終都應變“外部壓力”為“內驅動力”,在這方面,還得“精準制導”。如果給這些“90後”“00後”畫張像,大致有這樣的特點:他們出生於富裕時代,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早已習慣成為全家幾代人“愛的焦點”;他們成長于網際網路時代,是虛擬時空的第一代“原住民”,常常把“虛擬感”代入現實中;他們有著很強的個性,追求“雁過留聲”,本能地想彰顯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對這樣的年輕人來説,曝光了之、報備了之,能起到多大效果呢?正面效果尚未可知,從引發的輿論來看,不少年輕人覺得這種做法“不可理喻”倒是真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如此,即使再嚴加禁錮,也會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見,在婚戀這事上,外界施壓不怎麼好使,往往容易“抽刀斷水水更流”。與其靠“堵”,不如靠“疏”,畢竟在很多家長心目中,“上大學時不準談戀愛,一畢業就趕緊結婚”的願望雖然美好,卻怎麼都有點不切實際。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説得好,“將婚戀教育納入高校教育體系,強化青年對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識、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青年樹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戀觀。”與不分青紅皂白打壓戀愛相比,這種做法才是真的理性。説到底,學校再嚴陣以待,畢竟不能靠“人盯人”地24小時防止大學生親密接觸,只有讓大學生心中樹立起正確的婚戀觀,才能達到的效果。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