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巢湖整治公廁:城管成廁所長 市委書記任總所長

2017年03月22日 13:37:20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亟待理解的“公共”二字 

  媒體曝光後,有網友把“過度取廁紙”現象的出現歸結于個別老年人“素質不高”、“自私自利”,也有觀點表明,這些老人的成長環境使他們潛意識裏的“公家”和當下年輕人所説的“公共”觀念存在鴻溝,在這些老人看來,“公家”的衛生紙是可以多拿一些。

  金小紅説,“現在我們所談到的公共文明,並非是完全站在利他主義的立場,它其實也是一種維護自身利益的觀念,只有公共利益得到實現,個人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例如這場廁紙引發的爭議,金小紅表示,“人和人之間是相互連帶的,你順走了公共廁所的紙,損害了公共利益,以後大家都形成了這種習慣,公共廁所如果不再提供免費用紙,你去廁所沒有帶紙就很麻煩,最後損害的還是自己的利益。”

  “共用時代”如何培養公共文明意識? 

  加強主動宣傳是天壇公園管理方應對“過度用紙”現象的重要方式。天壇公園外宣部負責人邢啟新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有媒體關注,説明我們的工作在細化上還值得探索,不排除有更好的手段和形式去加強管理。”

  他透露,未來園方還會考慮用機械的、電子的設備去控制出紙量,從技術手段進行探索。

  張智新對此也提議,可以在取紙器的設備上做一些改進,他説,“比如,一次的出紙量超過一個標準,取紙器就不動了。”

  此外,他還認為,更為重要的還是要形成社會輿論。“比如有些老年人可能難以改變自己的習慣,但經過媒體曝光後,他的子女、後代看到了,可以起到提醒作用,社會如果形成這樣的氛圍,大家就會慢慢意識到這樣做是不應該的,漸漸就會有所改觀。”

  值得一提的是,天壇公園“打包”廁紙現象引發輿論關注的同時,多城市曝出街頭共用單車遭損毀的新聞,這也引發輿論有關公德意識和城市文明的討論。有分析稱,在“共用時代”,城市發展運作中所後産生的便民新設施、新事物正考驗著每一個市民的公共意識。

  在金小紅看來,順走公廁的紙和給共用單車加私鎖都需要從嚴管理,她提議在相關地點增設攝像頭,她説,“人畢竟有羞恥心,設置監控拍照,就存在曝光的可能,你會發現總有眼睛看著你,就會去約束自己的行為。”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范柏乃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建議,管理者可以出臺一些強制性、懲罰性的措施,發現不文明行為後進行批評教育,並通報到工作單位和社區,強化管理也是提升素質的重要途徑。(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