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打水漂的“遺産”:母親6年投資6項目 本錢未收回

2017年03月21日 08:31:56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在胡效敏家中,這樣的電話此起彼伏。她的手機幾乎被投資公司、活動通知短信霸佔。電話挂掉不久,又響了,“你聽嘛,我媽都這樣了,這些騙子還在騷擾。”陳傑説。果然,打電話的又是一家所謂的投資公司,他把電話挂了扔在桌上,這位40多歲的男人流下眼淚,他對追回這些資金已不抱希望,只想討回一個公道,“我們全家被這些公司害得沒有尊嚴了。”

  陳傑説,平時沒和父母住一起,每個週末過來看他們一次,母親時常從外面擰著雞蛋、麵條回來,很得意地説:“今天去參加活動送的。”但種種跡象並未讓陳傑引起重視,“如果當初多問幾句幫母親把把關,能否避免今天的困境?”面對母親的“投資”資料,他認為,父母身體沒有問題,子女不可能隨時守著他們。即便跟他們講很多騙術,但始終防不勝防,“一旦被騙子公司盯上,很難再扳回來。”

  專家建議

  靠子女陪伴防騙不現實

  可發揮社區、物業親近功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樊平説,通常情況下,如果老人不願意,子女不能強行限制父母對財産的處理權,這是限制民事行為自由。不過,每年了解一下父母的經濟狀況,甚至看下銀行存款、房産本,是完全可行的。

  “在當下這個社會,城裏父母和子女的生活在空間上和結構上分開了,子女用‘看守’來杜絕父母上當受騙的方式,幾乎是被堵死的。”

  樊平認為,時代飛速發展,但老年人沒有跟上,類似的風險對他們的生活來説完全是空白,沒有這個積累和知識儲備,這一點是最致命的。

  曾被成都某錢幣收藏品公司騙走100萬元的楊松柏(化名)説,“你永遠不要問老年人為什麼會去相信這些騙子公司。”在他看來,問這種問題的,要麼是本來就知道真相,要麼是以前被騙過的人。“正在被騙的老年人什麼都不知道,有掙錢渠道誰不想去爭取。”

  針對當下老年人被騙的問題,樊平建議社區或物業提供一些諮詢、建議方面的相關服務甚至財産顧問,“但是必須要有親近性,如防火防盜一樣深入人心,如果把它搞成專業機構,老人不會主動前往。希望政府、銀行能夠重視老年人被騙的現象,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和轉型期,他們靠自己很難再趕上來。”

  成都商報記者 逯望一 實習生 夏雨

  攝影記者 王勤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