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男子網購收納袋用後全家現中毒現象 獲賠1.8萬

2017年03月13日 06:42:46  來源:華龍網
字號:    

  原標題:用了網購收納袋全家出現中毒現象 消費者獲賠1.8萬餘元

  華龍網3月12日21時10分訊(記者 祝可)眾所週知,今年的消費者權益日主題為“網路誠信 消費無憂”。如今,網購已經成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是在網上買的東西有問題,又該找誰?在今日的活動時,工作人員現場教授“如何防範網購陷阱”,教你網購如何維權。

  網購收納袋疑有毒

  去年4月初,重慶市江北區消費者周先生投訴稱:3月22日在某購物網店“豆豆家居”花110.44元,購買了11隻牛津布收納袋。3月27日,周先生收到收納袋,晚上9點,他在客廳裏打開包裝箱,取出裏面的收納袋,發現沒有廠名、廠址、聯繫電話等資訊,卻聞到一股濃烈的膠臭味。

  仔細察看,發現粘合處有一種乳膠狀的不明物質。當時在場的除周先生外,還有她的母親及6歲的女兒。打開另外一隻收納袋,同樣聞到了濃烈的膠臭味, 周先生意識到收納袋有問題,便將收納袋放回包裝箱,準備第二天要求網店“豆豆家居”退貨處理。半小時後,周先生的母親感到胃部不適,並伴有寒顫,就上床休息。一小時後,周先生的母親疼痛加劇。同時,周先生胃部也開始疼痛,多次嘔吐並伴有寒顫。這時,周先生的妻子正好回家,便幫著清理地上的嘔吐物。

  周先生懷疑收納袋散發出了有毒氣體,立即打開窗戶通風透氣,並將包裝箱放置到了室外。3月28日淩晨,周先生的妻子也出現上吐下瀉症狀。其後周先生的女兒突然感到噁心,並嘔吐了兩次。周先生的父親幫著清理裝有收納袋的包裝箱,也出現嘔吐、頭暈、寒顫等症狀,周先生懷疑出現了中毒症狀,為了維護自己合法權利,在求醫的同時向消委會進行了投訴。

  缺乏法定檢測標準

  重慶消委會受理消費者周先生投訴後,4月4日與收納袋的經銷商上海琪思科技有限公司、生産廠家義烏路美箱包廠兩家單位取得了聯繫,這兩家單位均表示將派人赴重慶調查、了解相關情況。

  4月6日,重慶市消委會組織召開了由消費者、經營者、生産廠家共同參與的投訴協調會。三方當事人達成産品送檢協議,同意由市消委會指定鑒定機構送檢,明確由重慶市疾病控制中心檢測相關産品釋放氣體並對發病病源和誘因進行分析,由重慶纖維品檢測檢驗院、遠東正大檢驗公司對涉案的牛津布收納袋是否合格進行檢測。

  4月12日,重慶市疾病控製作中心告知市消委會,目前的檢測標準QB/T18883–2002隻能適用於空氣檢測,無法對商品釋放氣體進行檢測,該項檢測工作因此終止。另外,重慶纖維品檢測檢驗院、遠東正大檢驗公司反饋,由於牛津布收納袋分類不清,缺乏法定檢測標準,無法做進一步的檢測。

  消費者獲賠1.8萬餘元

  鋻於這種情況,重慶市消委會考慮到雖然存在缺乏檢測結果支撐、但消費者健康受損屬實,而且維權訴求迫切,便再次組織了由消費者、經營者、生産廠家、産品鑒定有關專家參與的多方協調會,經協商促成三方達成一致意見:經營者、生産廠家向消費者支付者醫療費用3402.44元,護理費用2000元,精神損失及營養費用5000元,誤工費2160元,交通及通訊費用1000元,持續治療費用4000元。另外,經營者提出並給付了消費者購買商品的10倍費用1104.4元,合計18676.84元。

  防範網購陷阱的主要注意事項

  (一)網購須選擇正規的電商平臺。消費者務必選擇正規、有資質認證的電商平臺及信譽度較高的賣家。近年來,侵權假冒、虛假交易成為網購安全的最大隱患,其中山寨版網路購物平臺引發的網購損失數量居高不下。消費者可通過查看如下標誌和資訊進行辨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備案的“紅盾”標誌或“營業執照”、可信網站身份驗證標識、工信部ICP/IP許可證號或備案號等。上述標誌或資訊應能點擊打開並了解到該網站或企業註冊、許可、備案等翔實、全面的資訊。

  (二)下單前須看清促銷規則。以往受理的投訴中,許多消費者因沒留意網站公示的促銷活動條款、售後規則等內容導致事後與商家發生爭議。消費者網購下單前,應仔細閱讀商品詳情、無理由退貨範圍、紅包、消費積分和優惠券使用規則、退貨退款方式及運費政策等,以免日後發生損失或糾紛。同時要知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文規定消費者定作的、鮮活易腐的、部分數字化商品、報紙期刊以及根據商品性質並經消費者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

  (三)不要輕信最低價宣傳。“雙11”、“雙12”期間的零點秒殺、全網最低價、史上最大折扣、贈紅包等促銷宣傳難免讓消費者動心,但有些商家會借機虛標原價或抬高商品原價後再打折,折後價甚至比活動前價格還高。消費者要擦亮眼睛,可提前記錄價格進行比對,以免被所謂低折扣所迷惑。

  (四)做好延遲收貨心理預期。“雙11”、“雙12”前後商品交易量激增,常會因包裹滯留、快遞延遲等問題引起消費者投訴。建議消費者購買生鮮、急需品時儘量避開網購高峰,付款後密切關注物流資訊,一旦長時間未收到商品,要留意交易系統自動打款時間,及時與商家溝通。另外,網購高峰期間,個別快遞公司由於業務量大,對部分偏遠地區可能會選擇性地延遲發件。消費者下單時要關注快遞派送範圍,明確快遞公司是否會派送到收件地址。

  (五)切記索要消費憑證以便維權。消費者網購時要養成留存證據意識,儘量保存好交易記錄、聊天記錄、廣告宣傳網頁、産品介紹截圖,並索要銷售憑證,以免出現問題投訴時無據可舉。與商家産生糾紛後,可先通過電商平臺投訴維權,如不能協商解決,可以向經營者所在地、也可以向第三方交易平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或向消協組織投訴。

  網路購物常見五大陷阱

  陷阱一:低價誘惑。在網站上,有些商家將許多産品以市場價的半價甚至更低的價格出售。這時,消費者就要提高警惕性了,在購買之前先想想為什麼它會這麼便宜。

  陷阱二:高額獎品。有些不法網站、網頁,往往利用鉅額獎金或獎品誘惑吸引消費者瀏覽網頁,並購買其産品。

  陷阱三:虛假廣告。有些網站提供的産品説明誇大甚至虛假宣傳,消費者點擊進入之後,購買到的實物與網上看到的樣品不一致。有的網上商店還會在把錢騙到手後關掉伺服器,然後再開一個新的網站繼續故伎重施。

  陷阱四:設置格式條款。買貨容易退貨難,一些網站的購買合同採取格式化條款,對網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擔“三包”責任、沒有退換貨説明等。消費者購買了品質不好的産品,想換貨或者維修時,就無計可施了。

  陷阱五:山寨網站騙錢財。消費者在購物時,應認清購物網站的真實網址,並只接受貨到付款或安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另外,還要注意防範不法分子通過網路釣魚或植入“木馬”等手段盜取個人資訊,不要隨意打開聊天工具中發送過來的陌生網址。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