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不靠譜的天賦基因檢測別再玩了

2017年02月07日 15:53:25  來源:長沙晚報
字號:    

  “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家長可以有的放矢地去開發孩子的天賦和潛能,不用嘗試那麼多的興趣班來挖掘特長。”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人的朋友圈被這麼一條資訊刷屏了。這是腦洞大開?還是黑科技?(2月6日《科技日報》)

  看完報道,筆者很自然地想起,對於預測孩子天賦,在中國人的民俗生活中,一直有這麼個有趣的事兒:如果家有孩子滿周歲,“抓周”的熱鬧場面大多不缺。比如在一個盤子中,或者在桌子上,擺出書、筆、算盤等三五樣物件,讓周歲寶寶自己隨手去抓。孩子抓中的東西是什麼,大人就説其長大後適合從事這行業。當然,這只代表著祖輩、父母、親人對孩子此後成長的一種美好祝願,並當不得真。道理很簡單,讓周歲寶寶去抓的東西,都是大人們事先想好了的,擺在那兒的。而一個人,成長的路上,受影響因素還有很多。

  然而,現今發現孩子天賦的這一類似“抓周”的行為,卻變成了一種市場行為——家長只要交上一筆錢,孩子的一口唾液,便能檢測出天賦基因來。似乎貼個高科技標簽,一場檢測下來就能讓家長省心了,不必再在孩子日後的成長中去發現、挖掘特長了;孩子也不用勞累不已,這培訓那報班的,直奔檢測結果努力就行。

  科技進步在改變人們生活,是事實。但顯然,這一天賦基因“抓周”市場的出現,實在讓人感覺怪怪的。從目前來看,這一現象的産生,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一些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拔苗意識濃厚,忽視了孩子的成長規律;二是一些所謂的基因檢測單位,迎闔家長的心理,推出包括智商、情商、藝術特長等多個指標在內的檢測。似乎是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事實上,媒體此前的不少報道早就告訴人們,這樣的天賦基因檢測並不能預測孩子的未來。現在,當又一次鬧劇消息在朋友圈刷屏,網民尤其應記住業內專家們的再一次提醒:雖然用唾液檢測基因是可行的,但用唾液檢測孩子是否具有某項天賦,卻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專門負責“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媒體聯絡的新聞官員表示,到目前為止,她沒有聽説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一個孩子是否有音樂、繪畫等天賦。來自國內的科研人員同樣表示,自基因科學出現以後,科學界還沒有一種基因是天賦基因。

  並不否認,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某些方面確實表現出超過他人的天賦,這現象人們很熟悉。比如學語言,有些孩子,到一個地方,對於當地方言能迅速學會並靈活運用,而有的則是即便“鬢毛衰”,依舊鄉音難改。所以,自古及今,家長、學校乃至社會對孩子都會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盡力培養。可這樣的天賦,都是在實踐中發現的。

  現在的問題是,有的家長只是把所謂天賦基因檢測當作一個趣味遊戲,測了就測了。可眾所週知,現在對於孩子成長,有錢的沒錢的家長,都從不敢稍有疏忽,從上幼兒園那天起,他們就一直冥思苦想。面對天賦基因檢測,家長們即使半信半疑犯嘀咕,也難免有時會當真,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耽誤孩子的成長。所以,不靠譜的天賦基因檢測,還是別再玩了。(肖應林)

[責任編輯:張曉靜]